湛江智慧漁場 供港藍色糧倉
兩個全球首創深海養殖平台將投用 助傳統漁業轉型升級
「今年已經賣了十幾萬斤金鯧魚過去了,香港人更習慣消費八九両的魚,剛好夠一家幾口嘗嘗鮮。」養殖戶黎東指着海面上一個個巨大的「甜甜圈」介紹起來。此時,一艘無人投料船正自動航行到「甜甜圈」旁,餌料從船邊一根倒「L」型管道中,源源不斷地噴灑到水面上,霎時激起一大波肥美的金鯧魚躍動搶食。這是廣東湛江智慧漁業發展的場景之一,供港的金鯧魚等海產品就有一部分來源於此。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在當地採訪了解到,為開發海洋經濟,推動傳統養殖業轉型發展,湛江積極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條,着力做強「硬核」海洋裝備。目前由湛江研發建造的全球首例全潛懸浮定深高抗颱養殖平台「海塔一號」和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台「湛江灣一號」正在緊張建設中,投入使用後將進一步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實現以新質生產力打造「藍色糧倉」,助推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紫妍 湛江報道
「我們公司來湛江4年了,第一年就做了40來個重力式網箱,到去年增加到了100來個。」養殖戶黎東介紹,一個網箱可以養10-12萬斤金鯧魚,相當於陸地上200畝池塘的魚產量。
放眼望去,碧藍無際的湛江東海島海面上,星羅棋布地設置着一個個大型「甜甜圈」似的養殖網箱。這些重力式深海養殖網箱,是漁業養殖邁向深遠海的主要裝置之一,在水面上可見的塑料浮圈之下,它還掛着6-8米深的漁網。相比在近岸使用的傳統漁排,重力式網箱的結構更穩固、材料更先進,能抵抗更強的風浪,可以在離岸較遠的近海區域進行養殖,「水深一點魚也會好養很多,網箱可以到十一二海里遠,十二三級的颱風一般沒什麼問題。」
無人投料船可自主精準投餵
目前,湛江附近海域已有3,500多個重力式網箱在進行海水養殖,佔廣東省的70%。要照料如此規模的網箱並不容易,黎東介紹說,「那條船不用人工操作,只要設計好航線和數據,它全部自己走、自己投料,還會避障,一條船可以管10來個網箱。」無人投料船由湛江灣實驗室和養殖企業共同開發,工作人員介紹,這在國內外均屬新型研發產品,擁有自主靠離、自動精準投餵等功能,可以擺脫部分天氣和海洋環境的限制。但當風浪高出一定等級時也會受限,因此他們還將繼續研究提高投料船的抗風險能力。
同時多階段多魚種多工藝養殖
更遠處的海面上,一座巨型「堡壘」——「恒燚1號」穩扎在海面上,這是目前廣東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養殖平台。其總養殖水體達到6萬立方米,分為6個獨立的1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可同時開展6種不同階段、不同魚種、不同工藝的養殖科研和生產任務,日常作業基本實現「零碳」綠色。這種巨型養殖平台是現代化牧場建設的重要裝備,其養殖規模更大,能利用更深遠的海洋資源、抵抗更強勁的風浪,也更加「智能」。除恒燚1號外,還有海威1號、2號等多個平台在湛江海域上工作。
助力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此外,當地還有兩個全球首創性養殖平台正在建設:全球首例全潛懸浮定深高抗颱養殖平台「海塔一號」,採用潛艇懸浮定深技術,全潛可抗超強颱風、19米巨浪,有全潛避風、自動投餵、養殖監測、無線傳輸、漁旅結合等功能,預計於今年可下水運行;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台「湛江灣一號」,既能在全海域進行漂浮養殖,又能在適宜水深長期繫泊養殖,利用風能和光伏能等清潔能源作為日常能量來源,實現綠色養殖。投入使用後,新的養殖平台將進一步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助力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陳華譜認為,深遠海養殖能拓展養殖空間,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廣東是全國海洋經濟第一大省,湛江水產在廣東穩居第一,更有「中國金鯧魚之都」的美譽。在不斷加快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背景下,湛江年產金鯧魚10萬噸,約佔全國的40%,產業集群產值達100億元。高新技術在海水養殖業的應用,不僅讓大量漁民、養殖戶共享了產業現代化轉型發展的成果,也為海產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智能化海洋牧場裝備
監測傳感器:包括氣象、水文、水質檢測設備,以及水下相機、聲吶等智能傳感器。可對魚類所在水環境參數,包括溫度、pH值水平、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等進行監測和調控,實現風向、風速等環境數據採集,並實現對魚類自身的運動監測,實時掌握網箱養殖魚類的狀態。
無人投料船:船上搭載有雷達,船舶會根據設定的航線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船距離網箱100米-200米時,無人船舶和網箱會進行指令交互,真正對接停靠時,船舶向網箱發送指令,開始進行投料工作,船上搭載了投料泵和可180度旋轉的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控投料運作情況。
智能精準投餵系統:結合水下監控、魚苗長勢預測等提出一種模型,將魚群的飢餓等級劃分。再通過智能投餌機和物聯網感知設備,自動確定需要投餵的時間、飼料數量。目前,恒燚1號已搭載了自動投餵系統。
漁業大數據中心:位於湛江灣實驗室。傳感器將感應到的數據匯集到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使行業人員能夠及時把握相關動態,知道產量、產值、規模、災害情況,方便監管、溯源、質量管控等後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