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AI如「耳目」 及時掌握海上漁情
複雜難測的海洋環境是影響深遠海養殖的重要因素。因此,智慧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要部分,就是利用高科技和信息化設備,實現對海上數據的監測和掌控。據了解,湛江灣實驗室為部分重力式網箱、海威1號、海威2號、恒燚1號都部署了多重傳感器,包括氣象、水文、水質檢測設備,以及水下相機、聲吶等智能傳感器,就好似為海洋裝備裝上了「耳目」。傳感器採集到的數據及時匯集到「智慧大腦」漁業大數據中心,經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後轉化為有效信息,讓操作人員身在陸地也可以同步掌握海上漁情。
可監測氣象水環境魚群等
水環境對漁業養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分布在網箱上的傳感器,首先會對養殖水體水質進行監測,包括溫度、pH值水平、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等;其次,深遠海養殖更加「看天吃飯」,需要對海上氣象情況進行觀測。據了解,養殖平台海威1號、2號及恒燚1號的桅桿上都安裝有氣象監測站,可實現風向、風速等環境數據採集。此外,對魚群本身的檢測也十分重要。通過成像聲吶和水下高清攝像單元,掃描網箱水域,可以獲得魚群密度分布、數量、活動軌跡、健康狀態等信息。
物聯網裝備協助清潔投餵
各種數據經傳感器採集後,匯總到位於湛江灣實驗室內的南海漁業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可實現養殖的智能化管控。譬如,當魚苗死亡後,通常會先沉底再上浮,並且不會再產生「游動」時的水波紋,這些跡象經聲吶和水上攝像頭識別和採集後,水下機器人可以吸出死魚,幫助清潔水體。再如恒燚1號已搭載的自動投餵系統,是結合水下監控、魚苗長勢預測等,提出一種魚群飢餓等級劃分的模型,再通過智能投餌機和物聯網裝備,自動確定需要投餵的時間、飼料數量。
湛江灣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成熟的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獲取信息、構建數據庫、分析計算來建設智能化的養殖作業設備和養殖模式系統,可實現養殖轉型升級,整個深海養殖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