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當局應做好安老政策規劃


  隨着本港人口加速老齡化,安老服務明顯不足,衍生不少社會問題,包括上周發生於觀塘的一宗60歲兒子照顧82歲母親的雙亡慘劇。工聯會昨日向政府遞交加強長者住戶支援建議書,建議循架構、醫療、科技及社會服務四大範疇,全面構建長者支援體系。然而說到底,政府在安老資源配置上受制於空間和人手不足,巧婦難為無米炊,長遠來說仍需要借助區內資源互補,探索更有效的長者照顧和護理模式。

  根據政府人口推算,本港長者人口佔比將由2021年約20%升至2046年約36%,即每3名市民便有多於一名是長者。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昨引述房屋署數據,指目前公屋住戶中已有逾20萬戶獨居長者,私樓和居屋等急需支援的獨居長者則難以統計,情況令人擔憂。事實上,過往政府受制於護老院和護理服務嚴重不足,多年來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政策方針,期望透過加強社區照顧服務,彌補不足,去年雖在施政報告內加入增加跨境安老的選擇,整體上依然沿用此一方針。

  長者人口快速增長,護理需求大增。工聯會提出由個人、鄰里、社區、長者中心建立「四層架構」,同時加大及優化醫療、樂齡科技和照顧服務的資源投入,相當中肯,切中要害,依然沿用「居家安老為本」的方針,卻能很大程度紓緩問題壓力。然而,香港正處在由治及興的大發展階段,很多環節均需要財政支持。本港寸金尺土,好在現時交通、線上購物、遠程診症和探訪科技日漸成熟,過去制約遠距安老的問題大多已能克服。當局有必要重新審視政策方針,針對不同類別長者的安老需求,逐一完善策略性規劃。

  例如,對於私樓長者業主,可以加大推廣按揭安老;而靠綜援養老,僅夠在港租住安老床位,或乏人照顧卻又來不及排床位的長者,他們未必清楚北上安老能提升其生活品質,當局有必要加大宣傳,派人了解這些長者的想法並優化安排。政府最近擴大長者醫療券於大灣區的適用範圍,廣受好評,期望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內,能更進一步,推出更多跨境安老的醫療和福利措施,幫助更多長者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