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觀察/灣區金融聯通 鞏固香港優勢\安永(中國)陸 丹 劉 苗

  圖:粵港澳大灣區近年GDP總量
  圖:粵港澳大灣區近年GDP總量

  由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最近公布的「過去50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0個隧道工程」中,粵港澳大灣區便有4個隧道工程入選,近期開通的「深中通道」便佔了一席。年初粵港澳大灣區亦迎來了「跨境理財通2.0」,不論在硬聯通和軟聯通的建設,灣區的成就都斐然,持續向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和城市群的目標進發。

  回顧2019年2月18日,國家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着包括香港、澳門及珠三角9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邁入新里程碑。在過去五年間,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灣區9+2」城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在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等多個領域已打通了融合互通的第一道關口。

  五年以來,大灣區2023年的GDP總量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量3.2萬億元。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建相繼落成;前海、南沙、橫琴及河套4大重點合作平台加快建設,為大灣區在科技創新、互聯互通、優質生活、產業升級發展等提供了優良的基礎配套。

  推進硬聯通的同時,多項互聯互通、跨境便民措施的推出也大大增強了「大灣區9+2」城市資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數據流的川流不息。正所謂「路通則財通」,不單看得見的路正日漸聯通,看不見的像金融、科技、民生、人才、綠色發展等,也持續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正如今年2月正式啟動的優化升級跨境理財通2.0版本,完善了現有的跨境理財通機制,增加對投資者吸引力,進一步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也為大灣區跨境金融的便捷、高效運行再添新動力。

  由安永提出的「六通十一城」架構,根據大灣區具發展潛力的六個領域,包括金融與貨幣、科技與數據、醫療、基建、人才、環境與社會治理,去探討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機遇。縱觀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已從早期的機構互設、人才互動,逐步向機制銜接、市場對接、業務融合、監管合作等深層次合作邁進。大灣區下一階段的增值發展,無疑是從六通進一步深層次出發去展開。

  促進兩地跨境營商

  以金融及貨幣的聯通為例,國家今年提出「三聯通、三便利」六項深化香港和內地金融合作的政策措施,除了完善跨境理財通機制,還包括開放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債券回購業務、擴大深港跨境徵信合作試點範圍、深化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等,這些措施既可進一步加強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實現跨境資金便利化,也可鞏固和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促進兩地跨境營商、服務實體經濟,能引導驅動區域內資金、企業、人才良性互動、深度融合。

  未來隨着進一步打通與跨境資金流相關的環節,如信息安全、稅收制度建設;探索擴大數字貨幣使用場景;加強金融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應用相結合,從而提高資源分配效率;以及加強深港金融風險防範的監管合作,服務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大大增加大灣區的跨境資金便利化。

  事實上,金融與貨幣是支持大灣區硬聯通及軟聯通的源頭活水,也是支持其他五通進一步深化發展的重要支撐。跨境金融的日益便利,勢增加區內專業金融服務的需求;互聯互通的深化,將吸引海內外創投、風投等機構的目光。

  總的來說,過去五年中,各類硬聯通及軟聯通措施先行先試,加速了大灣區的增值發展,利用好大灣區這五年打下的良好基礎,持續加強軟、硬實力建設,借助橫琴、前海、南沙及河套四大重點合作平台加速推進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推動區內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讓全要素在大灣區高效集聚、配置、增值,將是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域協同發展水平邁上全新台階所必須繼續推進的工作,而金融及貨幣聯通上的深化,就是為增值大灣區,讓大灣區發展再邁台階的強大後盾。

  (註:陸丹為安永(中國)企業財務服務公司戰略與交易諮詢合夥人,劉苗為安永(中國)企業諮詢公司戰略與交易諮詢基礎設施諮詢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