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梳妝樓話史\胡一峰
從豐寧去沽源,進縣城前,在公路邊望見不遠處有座小樓,圓頂如蒙古包,樓體四方卻是西域風格,矗立綠原之中,幾分突兀,幾分別致。可惜天已擦黑,不便細看。
次日上午,驅車往訪。原來是一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為梳妝樓。此地為遼代王室避暑之所,傳說蕭太后經過時頭髮被風吹亂,下令建此樓以供梳妝,是以俗稱梳妝樓。嘉慶寫過詩:「舊陌周環峙廢邱,傳聞遼后建妝樓」。蕭后是文藝作品裏的大女主,為梳亂髮而霸氣地專建一樓,正合如今網絡小說大女主的人設。不過,這座風格奇特的建築實際上與蕭后無關,它是元代貴族墓葬的享堂。一九九九年,河北省文物部門在這一帶考古勘察時,發現過四座類似梳妝樓的建築遺址。
近觀此樓,四四方方,坐北朝南,高約十米,青磚拱券無樑結構,南東西三牆均闢拱券門,樓頂為拱券穹窿頂,富有蒙古族特色,殿內轉角處類似斗拱的結構為鮮明的漢地建築特點,而整座樓又是伊斯蘭風格。小小一座樓,收納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性。
走進樓內,正中的大玻璃罩下可見三個墓室。據介紹,是墓主「闊里吉思」及其夫人,但《元史》記載了多位「闊里吉思」,葬在這裏的究竟是哪一位尚有爭議。墓主用的是樹棺,即把大樹樹幹掏挖成人形,安放遺體入葬。「樹棺葬」是元朝蒙古貴族或高級別官員才能享用的墓葬形式。梳妝樓考古第一次提供了蒙古族樹棺葬實物。「梳妝樓」之名也極有可能是「樹葬樓」的訛傳。另一具棺木底板有數孔,排列為北斗七星狀,一般認為與道教文化有關,在這裏,又一次看到多元文化融會的真實圖景。
作為僻遠的景點,梳妝樓並非網紅,至少目前還不是。順路探訪,卻讓我聽見歷史長河千年波濤奏出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文明和聲。
(京北三日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