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8·19中國醫師節 港今首辦慶祝大會

  左圖:黃啟泉全神貫注做手術。中圖:兩位香港公院仁醫黃啟泉(左)及黃藹汶發揚杏林精神。右圖:黃藹汶助病人重見光明。
  左圖:黃啟泉全神貫注做手術。中圖:兩位香港公院仁醫黃啟泉(左)及黃藹汶發揚杏林精神。右圖:黃藹汶助病人重見光明。

  「作為外科醫生,能夠幫到病人是最大動力」。這是耳鼻喉科醫生黃啟泉的從醫心聲。為讓病人可體面地與家人相聚,他與團隊用28小時幫其修復面部了其心願。

  「小時候就想當一個能讓大家想到就放下心來的醫生。」眼科醫生黃靄汶為了幫小兒青光眼病人「做多一步」,她制訂兒童在麻醉下進行青光眼檢查的標準程序,一次性解決病人眼疾問題。

  救死扶傷,醫者仁心。明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國醫師節」,香港醫療界今年首次舉辦「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今日在尖沙咀舉行,弘揚敬佑生命和救死扶傷的專業精神,兩地名醫並會分享交流。在中國醫師節前夕,兩位公立醫院專科醫生分享從醫歷程,寄語新入行醫生,堅持為病人做對他們更好、更正確的事,不忘從醫初心。\大公報記者劉碩源

  港仁醫故事\黃啟泉團隊28小時切瘤修復面部

  「完整容貌」返鄉 癌患者圓心願

  黃啟泉2011年加入醫管局,現為東區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在他行醫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名病人是醫院內一名患惡性肉瘤的外籍員工,其肉瘤入侵面骼骨及腮腺,皮膚和口腔都出現了潰瘍,嚴重影響進食和對話,即使切除肉瘤,復發的機會亦十分之大。「當時病人最大的心願是可以返家鄉,與家人一起走完最後一段路,但他不想用長着腫瘤的面貌示人。」就算知道切除後有極大復發機率,醫療團隊還是應其願望做了手術。

  在切除腫瘤時,病人的上、下顎骨、腮腺及表皮也連帶切除,隨後病人又經歷了用大腿皮肉、小腿腓骨修復面部,總共進行28小時的手術過程,「做完手術大家都不成人形」。黃啟泉形容,雖然辛苦,但「作為外科醫生,能夠幫到病人是最大動力」。

  走入病房 助新冠病人重獲嗅覺

  部分新冠患者因染疫喪失嗅覺,黃啟泉曾領導鼻科團隊在疫情期間走入傳染病房,收集樣本研究嗅覺缺失的原因,並與大學研究出利用維他命配合高濃度香薰精油訓練的方式,協助病人重獲嗅覺。他亦利用臨床數據配合三維人體模型打印技術,為頭頸癌患者作重構下顎結構的術前規劃,節約近兩小時手術時間,讓工作更高效,助病人恢復得更好。

  黃啟泉2018年剛考取專科資格時恰逢部門有不少同事離職,當時的他還未完全上手,如何克服困難?他分享前輩的經驗:「遇到困難要問三個問題:現在做的事正確嗎?方法是正確的嗎?我有沒有用心做這件事?當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的時候,就不會有事情難得到你,一定會成功。」

  黃靄汶成立兒童青光眼專科門診

  一歲童保住視力看到媽媽

  黃靄汶在2009年加入醫管局,現時在香港眼科醫院擔任眼科副顧問醫生,主要服務範圍包括青光眼。「青光眼對小童雖是罕見病,但是致盲率依舊很高,患青光眼的小朋友通常都會有些身體方面的疾病,讓檢查和治療都可能增加危險性。」她說,為這類病童進行檢查或治療,可能需要用到鎮靜劑以提高準確性,進行手術時,若要全身麻醉,亦有特別要求。

  考慮到病童需要各方面的支援,黃靄汶在2020年成立了兒童青光眼的專科門診,並制定兒童在麻醉下接受青光眼檢查的標準程序,以順暢流程、縮短手術時間,希望減少回診次數,幫病童節省看病的成本,而且幫助眼科醫生更了解小童青光眼的醫治方法。為了解決新入職眼科醫生要短時間掌握大量新技術,難以消化的問題,她設計了入門課程,幫助醫生學習。

  「覺得有好大滿足感」

  她說最印象深刻是在兒童青光眼專科門診剛成立不久,有一個僅一歲的患者,除了患青光眼還有許多基礎病,需要安排入院,在兒科的監察下進行檢查,手術的麻醉安排,否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當時還有新冠疫情,安排一次入院並不容易,幸好兒科、麻醉科的同事們都不介意去配合做些非常規的安排。」她說這名小患者最終成功完成手術,現時已經四歲多,保住了視力,可以看見媽媽的長相,「每次幫他檢查的時候,我都覺得有好大的滿足感。」

  黃靄汶說,未來會把更多對小兒青光眼的研究成果分享出去,期望讓更多區域的病人受惠於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治療。談到成為醫生的初衷,她說,「小時候去看醫生,看到醫生診治準確,藥到病除,讓自己的病好起來,又能讓家人放心,讓我印象深刻,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想要當一個能讓大家想到就放下心來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