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陷阱/一斤只得14両? 肉檔呃秤禁不絕

  圖:大公報記者日前到葵涌街市觀察,見其中一個肉檔標明「特價全場38」,記者購買了豬肉後發現不足秤情況。
  圖:大公報記者日前到葵涌街市觀察,見其中一個肉檔標明「特價全場38」,記者購買了豬肉後發現不足秤情況。

  日前《大公報》報道,掛在肉枱上的豬肉被「整色整水」,不新鮮的豬肉被「生鮮燈」照耀下,顯得格外鮮嫩紅潤,除此之外還存在呃秤的陷阱。大公報記者日前在葵涌街市內實測,購買一斤攪碎豬肉,卻發現拿到的肉不足一斤,只約有14両,較本港一斤16両少了二両。有上址街坊反映,街市內不少貨品都沒有標明價格,商品價格隨口開,被呃秤的情況不時發生。\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余風、鄧浩朗(圖、視頻)

  「街市內好多檔都不標價錢!」在葵涌邨居住的陳太表示,平日由於方便會往就近的葵涌街市買餸,惟發現該街市內無論菜檔、海鮮檔及肉檔等,不少都沒有標明價格,「他們喜歡賣多少錢就多少錢。」她以早前在上址購買菜心為例,她表示當她前往購買,檔主表示25元一斤,惟另一名顧客詢問時卻變成每斤20元;翌日她再去購買,相同的菜心卻變了每斤28元,令她無所適從,「該街市檔檔都好似是賣海鮮,都是海鮮價,我覺得他們不標價錢不是太好。」

  街坊寧轉往其他街市買餸

  陳太指出,由於她只跟兒子居住,購買的肉食較少,早前往該街市購買豬肉,當日有肉檔標出一斤38元,陳太要求購買20元攪碎豬肉,及後發覺豬肉僅如拳頭般大小,「20元應該有半斤,但看上去根本沒有半斤。」陳太坦言,為求購得「靚餸」,她至今已轉去附近超市、大窩口邨內街市或楊屋道街市,「楊屋道街市便宜好多,地方大,人流多;葵涌街市地方小,人流少,東西貴又無標價,可能博大家都不知道賣多少錢。」

  為求證陳太所言,大公報記者日前往葵涌街市查看,的確看見部分蔬菜檔及魚檔並沒有在每件貨品標明價格,該街市內有兩檔出售新鮮豬肉攤檔,其中一檔較多人光顧,檔口掛了大量鮮豬肉,記者看到檔口標明「特價全場38(元/斤)」,遂向檔主要求購買一斤攪碎豬肉,檔主快速在肉枱上的一大塊豬肉上切下一塊,並交由在場一名助手放進碎肉機內攪碎,未幾即把一包攪碎豬肉交予記者,收取了36元(換算重量應為15.15両)。但記者將該包攪碎豬肉放上街市內的公磅量度,發現只約有14両。

  根據《度量衡條例》,任何人在按重量或度量供應貨物時,必須按淨重量或淨度量供應;假若貨物的實際重量或度量少於所宣稱的供應量,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一萬元。此外,任何人使用或管有任何偽誤或不完備的度量衡器具以作商業用途,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5萬元。而任何人未有讓顧客清楚看見稱量工具所顯示的重量,最高可被罰款5000元。

  2020年至今成功檢控21宗

  海關回覆《大公報》表示,2020年至今,海關共成功檢椌21宗有關重量不足的個案,當中包括豬肉及其他貨品,涉案商戶被罰款500元至12000元不等。另外,海關經調查及徵詢法律意見後,向128個商戶發出書面警告信。海關提醒消費者應光顧信譽良好的商戶,購買以重量供應的貨品時,應留意商戶秤量時的過程和貨品的實際重量。

  消委會發言人表示,根據《食物業規例》(第132X章)法例規定,任何人士如在本港售賣新鮮、冰鮮或冷藏牛肉、羊肉、豬肉、爬蟲(包括活蛇)、魚(包括活魚)及家禽,必須在開業前向食環署申領新鮮糧食店牌照。消費者應光顧持有相關牌照的商店購買新鮮肉食;此外,如商店售賣預先包裝鮮肉,消費者可檢視包裝標示的食用日期,確保食物在保質期內。

  房屋署發言人表示,根據紀錄,葵涌邨辦事處(一)在過去三年並沒有接獲呃秤的反映或投訴。此外,葵涌街市承租商已在街市內設有「公正磅」,供市民可以即時量度食物的重量。如市民懷疑有商戶在營商方面涉及違法,可向相關執法部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