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范長江行動 香港傳媒學子甘肅行之5/黃河戰鼓激昂 賞非遺港生如臨沙場

  左圖:源於古代軍陣戰鼓的黃河戰鼓在黃河之濱奏響。\大公報實習記者關妙彬攝;右圖:學子們體驗黃河戰鼓。\大公報實習記者趙溪鈺攝
  左圖:源於古代軍陣戰鼓的黃河戰鼓在黃河之濱奏響。\大公報實習記者關妙彬攝;右圖:學子們體驗黃河戰鼓。\大公報實習記者趙溪鈺攝

  「咚咚咚!咚咚咚!」鼓聲在黃河之濱迴盪。7月23日,范長江行動甘肅行採訪團來到位於黃河岸邊的白銀市四龍鎮雙合村,近距離欣賞了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戰鼓」。據悉,黃河戰鼓源於古代軍隊作戰時的軍陣戰鼓,演奏以鼓為主,鑼鈸輔之,通過鼓點的變化來表現戰爭的各個階段。當日,隨着鼓、鑼、鈸的激昂演奏,一陣大風突然颳起,現場氣氛彷彿身臨古戰場。學子們表示,鏗鏘有力的鼓聲非常震撼,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這種民間藝術。\大公報實習記者 關妙彬、馮一笑、趙溪鈺

  據了解,黃河戰鼓,也稱李台黃河戰鼓,主要流傳於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的四龍鎮雙合村一帶,源自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西遷至此的四十八門軍戶。它使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戰爭輪廓,用敘事的方式簡潔明瞭地展現戰爭的全過程,從出兵到凱旋,每一個環節都被精細地模擬,層次分明,彷彿將觀眾帶回了古代戰場。作為隴上唯一的軍鼓器樂,在2008年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戰陣指揮 到節日助興

  站在黃河岸邊,勁風拂面,浪濤奔湧,黑雲壓境。「咚!」主鼓手一聲令下,周圍寧靜片刻,每位觀演的學子都聚精會神起來。「轟隆隆隆隆!」霎時間鼓聲四起,強勁有力的聲音響徹雲霄,黃河之畔迴盪着戰鼓的怒吼聲,每位鼓手都用力地擊打着鼓面,彷彿化身為邊塞的戰士,手中的鼓槌化身為刀戟,穿越時空來到那個曾經戰火紛飛的沙場。每一次擊鼓,每一聲回落,都默契無間。他們敲擊着,吶喊着,天地間只剩下這一陣陣雄偉的獅吼。隨着最後一聲巨響,一切又歸於平靜。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黃河戰鼓的鼓聲彷彿穿越時空的橋樑,連接着過去與未來,讓每一位學子都能感受到那份深藏於內心的文化自豪與傳承使命。

  「我們村東接剪金山,南臨黃河,依山傍水,地形險要,是古代屯軍戍守的重要地點。」雙合村村委會主任劉明正告訴記者,黃河戰鼓最初用於與敵人交戰時的指揮進退、揚威助陣,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民俗鼓樂,並以社火(民間節慶各種遊樂活動的統稱)的形式傳承至今。它既保留了古代戰鼓的擊打方式,又融入了四龍及周邊地區民間傳統的鼓點打法,風格獨特、個性鮮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以樹枝作棍 刻苦為傳承

  黃河戰鼓第13代傳承人劉念祖,現場向隴港學子演示並講解了戰鼓在古代的主要作用。他表示,以前信息傳遞不像現在便捷,多少公里範圍內有多少敵情等信息,會靠打鼓來傳遞。打了勝仗後很高興,也會敲鼓慶祝。

  而對於黃河戰鼓第15代傳承人劉宏生而言,黃河戰鼓貫穿了他成長的點點滴滴。「小時候由於當時缺乏專業的樂器,我只能用樹枝自製鼓棍,進行簡單的練習。」劉宏生說,由於村裏鼓數量有限,許多人無法同時練習,自己就從最簡單的鑼開始學起,到鈸的學習,再逐漸學習更複雜的節奏,雖然過程艱辛,但依舊對黃河戰鼓充滿熱情。

  香港都會大學的學子張瀟然在聽完恢宏磅礴的演奏後,久久不能平服,她感嘆到:「每一陣鼓聲都鏗鏘有力,直衝我的心靈,真是一次酣暢淋漓的表演。同時,這也讓我見識到了來自西北地區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力量。」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羅倩昕亦表示,站在黃河岸邊觀賞戰鼓的表演,自己感到十分震撼,彷彿立刻回到了古代激烈戰鬥的場景中。她希望黃河戰鼓能夠走出白銀市,讓更多的人親身體驗到這軍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