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提升科學素養
本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禮昨日在香港與北京連線舉行,四名內地科學家奪得殊榮。其實頒獎禮只是「頭盤」,年底在香港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周」才是「主菜」,屆時香港將雲集包括大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分享科學前沿的議題及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這對推廣香港科研風氣將大有裨益。
「未來科學大獎」由內地一些知名企業家創辦,獎掖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與諾貝爾獎看齊,因此被稱為「中國諾貝爾獎」。去年,「未來科學大獎周」首次移師香港舉行,四天的大獎周活動豐富多彩,全球近百位頂尖科學家聚首一堂,成為香港的科技盛事。
與「盛事經濟」旨在推廣旅遊不同,大獎周活動旨在科普。通過與頂尖科學家的交流,一方面讓公眾了解在科學前沿的突破,另一方面讓普通市民了解日常生活背後的科技。以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為例,「生命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宏魁奪得,他利用化學方法將「體細胞」重編成為「多能幹細胞」,有助修復損傷、病變或衰老的細胞。至於「物質科學獎」則由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張濤和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亞棟奪得,其研究成果加快了化工及能源等領域發展。
大獎周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獲獎科學家與以中學生為主體的本港青少年對話,這是拓寬青少年視野、激發其科研興趣的難得機遇,相信會提升本港市民的科學素養,並激勵更多香港年輕人投身科研事業。
科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由香港主辦大獎周活動,凸顯香港的創科「江湖地位」,也體現香港在國家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香港要全力以赴辦好這項盛事,更要開拓思維,創新宣傳策略,打開國際影響力,使之成為香港的又一個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