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精神入心中 巴裔港人爭上游
從草根到區議員 利哲宏:是香港塑造了我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全港有約10.2萬南亞裔人士,包含印度裔、尼泊爾裔、巴基斯坦裔等,其中巴基斯坦裔僅有約2.4萬人,利哲宏(Rizwan Ullah)是其中之一。作為「少數中的少數」,利哲宏的經歷無疑是不平凡的,從草根家庭的窮小子,到博士生,再到中學副校長、九龍城區議員,他的人生放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堪稱勵志榜樣。但利哲宏認為,若是成長於其他地方,他或無法收穫同樣的豐盛人生,是香港塑造了他。在他看來,香港精神是一種永不止息的奮鬥慾,「就像有一支箭一直追着你」,這也是他始終力爭上游的動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利哲宏親歷近幾十年香港的重大事件,包括從1997年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危機,再到2019年黑暴,以及後來的疫情。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儘管不時會出現社會低潮,香港總會從逆境中走出,港人也因而學到更堅韌的抗逆力,不斷前行,「例如當年金融危機時,當時金融市場不景,但從業者們用智慧的方式解決了事情,包括後來的沙士、黑暴等,總是有一班人不希望香港遭到破壞,想香港繼續好,更加好。」正是這種積極向上的香港精神熏陶了利哲宏,亦成為他貫徹始終的人生態度。
既有巴裔文化 也有港式思維
「如果我生長在巴基斯坦,我應該不會成為現在的我。正因為在香港長大,我好像被輸入了一個香港程式。」利哲宏笑言,身上既有巴基斯坦族裔文化,也有深深的港式思維,「香港人很務實,看重個人奮鬥,那種努力的心態好像植入每個人心裏,就像身後有一支箭一直追着你,你只能向前跑。」
同時香港也是相對公平的社會,努力就會獲得一定回報。利哲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期望自己的勵志故事能感化其他人。「對於佼佼者,小朋友自然會有仰慕之情(they will look up to us),假設有10個(巴裔)年輕人,兩個人選擇走歪路,哪怕有一個人被我影響到,做得比我還出色,另外7個人就會受影響,甚至那兩個(走歪路的)人,也會回歸正軌。」
作為少數族裔,成長中他也遇到冷眼甚至歧視,但這些都不曾真正傷害利哲宏,「歧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人們通常是對一個群體有固定的印象、偏見,認為他們都是一樣,但真的接觸到群體裏的個人,往往又會發現並非如此。」利哲宏指,一些人對少數族裔的偏見是懶惰、沒有技能,而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付出努力,周遭人真正認識他後,看法也隨之改觀,「有時學生遇到類似煩惱,向我傾訴,我也會這樣勸導,也許對方不是針對你,只是不夠了解。」
樂見中文教育投放資源
他亦認為香港總體是一個多元、友善的社會,更有法律保障自由,故不擔心香港巴裔文化被同質化,「基本法保障了我們的權利,我們一直擁有宗教自由。」學習中文是少數裔人士一大難題,他們大多只會聽、講粵語,卻無法閱讀和書寫中文,「我讀中學時,課程裏並不包含中文,這個制度上的漏洞對我們了解香港造成很大障礙。」
投入社會初期,他也不諳中文,隨着社會經驗日深,愈發體會中文的重要,於是他開始自學,「我畢業後進入中學教書,學校很多行政文件都只有中文版,很難每次開會要求別人單獨為我準備一份英文材料,我決定自己學習。」目前對於日常中文辦公資料,他已能讀懂七成,其餘部分使用翻譯軟件及事後查找資料也能解決。
利哲宏續指,特區政府近年已在少數族裔中文教育方面投放了更多資源,樂見政府的進步,未來希望爭取加強成年少數族裔的中文教育,「現在我們從學校能學到基礎的中文,很多人畢業後還有進階的需求。」
他亦希望政府對低學歷、低技能人士提供更多培訓、就職機會,「一個社會中,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醫生、律師,其他階層人士的福祉同樣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