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什麽樣的變革】審時度勢識變 把準方向應變 守正創新求變
吳秋北 全國人大代表 工聯會會長 立法會議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強調,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謀發展。」變是永恒,守正創新才能把握歷史主動,香港要認真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破立並舉,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謀穩定,實現香港由治及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改革要敢啃「硬骨頭」,要向深水區挺進。過往港英政府愛搞「漸進主義」、「實用主義」,有些人表面上追求「穩健」,實質是得過且過,抱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理。香港回歸祖國後,部分公務員隊伍仍以這種心態管治香港,也影響了整體社會風氣。中央明確「愛國者治港」原則,是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之舉,更進一步是要求特區政府及整個建制派提升管治水平,實現港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香港發展需要有為政府
新時代,不進則退,香港必須學習更主動的規劃、更進取的布局及更果斷的執行。我們需要對「結果」和「績效」有更多審視。特別是民生問題,不是程序做了、程序正確便可以了,更不能只是些花拳繡腿、門面功夫,而是要確切、精準地解決民眾面對的問題,為市民帶來更大的幸福感。新時代對「愛國者治港」的要求是「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那些可能導致不作為的制度都要改革,以制度要求改革永遠在路上,以制度確保改革落到實處。
香港社會長期就是有一種頑固的「程序主義」、「保守主義」、「官僚主義」,按本子辦事,又不願改革程序、讓程序能更有效地為結果服務造福市民。《決定》其中一個對香港的重要啟示,就是其着重推進系統整體的改革,即更強調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和長效體制機制的建設。反觀香港,長期存在大量「老問題」,正是由於整體機制改革沒有得到重構、系統沒有得以重塑。最近,特首李家超提到,香港處於經濟轉型期,面對挑戰要「識變、應變、懂變」。香港需要「變」,但所要的「變」不是「小修小補」的「變」,而是要有系統性的「變」、思想性的「變」、革命性的「變」。
以往港英政府推崇所謂的「大市場、小政府」,推崇所謂的「積極不干預」,雖未能直指是利益固化,其實就是逃避解決社會問題,縱容政府不作為。香港需要的不是「小政府」,也不是「大政府」,而是一個能主動解決民生問題、主動處理和規劃好香港經濟發展的有為政府。香港需要有變革性的空間規劃,重新配置資源。以往任由市場發展,追求短期利益,很多前沿新興產業都無法發展起來,大量資源投入到金融和房地產炒賣,結果窒礙了香港經濟的全面發展,也限制了勞工的發展。香港政府要有積極有為、主動的政策,規劃好香港未來的產業發展。否則,「蘇州過後無艇搭」,機會不等人。
打破窒礙發展利益壁壘
香港要達至系統性的變革,需要的是對長遠和宏觀發展的理解,對世界大局、國家大勢走向變化的正確研判。世界大局,就是「東升西降」;國家大勢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需要對上述發展大局有更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然後作出對香港長期發展最有利的決策和共識。香港不單需要有經濟上的轉型,更要有思想上的轉變。以往很多人錯誤地把「西化」當作是國際化和現代化。
時至今日,國際形勢「東升西降」,然而香港社會仍有一些人以「西方買辦」的思維去理解香港的角色和國際地位,只要香港與內地有更多合作和融合,變得沒有他們夢寐以求的極端「西化」,便視為是「去國際化」。事實上,香港需要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吸納更多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資金和價值,當中自然包括內地,也同樣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至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而非獨尊西方價值。
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我們必須深刻審視是否有與之相適應的條件,包括思想條件和制度條件,政府必須認清世界局勢全盤謀劃,以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打破窒礙發展的條條框框和利益壁壘,做好發展創新的基建工作,然後才能提速提質更好發展。
事實上,過去幾年,隨着「愛國者治港」全面貫徹落實,香港已經在改革的路上砥礪前行,新時代屬於勇立潮頭、乘風破浪的人,希望能夠趁着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再進一步,推動改革持續前行。香港要審時度勢識變,把準方向應變,守正創新求變,在改革的路上,永遠與中央和國家同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