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加均衡高效的區域醫療服務體系

  「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昨日起在深圳新增3個服務點,大大便利市民北上就醫,紓緩本港醫護不足的壓力。初步運行效果良好,反映特區政府以民生為重,積極探索大灣區融合發展新模式的決心。本港人均社會資源相對較少,多項民生服務捉襟見肘,政府在累積了醫療券北上的成功經驗之後,應該更多以大灣區思維來解決各項民生服務的痛點、難點,用好融合資源來改善民生。

  從實際效果來看,長者醫療券大灣區服務點的擴展成效顯著。新增的服務點包括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深圳愛康健口腔醫院和深圳紫荊口腔門診部,提供了包括全科、牙科、眼科在內的多個類別服務,且部分項目還提供醫療券優惠價。首批北上體驗的長者紛紛表示,就醫流程順暢、結算方便,且醫療品質和服務態度均令人滿意,費用更遠低於本港同類服務。這種高效便宜的醫療體驗不僅減輕了長者的經濟負擔,亦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本港醫療資源相對緊張,長者透過公營醫療看病往往需要長時間排隊等候。長者醫療券大灣區服務點的設立,正是對這一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方案。通過將部分醫療服務延伸至內地,有效分流了本地的就醫壓力,促進了大灣區內醫療資源的共享與互補。這種跨區域的合作模式,不僅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亦為長者提供了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醫療選擇。長遠來看,將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加均衡、高效的區域醫療服務體系,推動大灣區醫療衞生事業的共同發展。

  長者醫療券北上的成功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特區政府應當研究將這一創新模式推而廣之,特別是在養老服務這一關乎民生的重大事項上,積極實踐大灣區思維,探索建立更多適合港人北上養老的定點安老院。通過與內地相關部門的緊密合作,特區政府可以篩選出條件優良、服務質量高的養老機構,設立為港人專屬或優先服務的定點單位。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這些定點養老機構的監管與評估,確保服務質量與安全標準達到香港水平。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將這種大灣區思維延伸至不同民生服務領域,如教育、就業、住房等,通過區域合作與資源共享,解決更多民生痛點和難點。例如,可以探索建立跨境教育聯盟,促進兩地教育資源的互補與融合;加強與內地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對接,為港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推動住房政策的創新,利用大灣區內地的土地資源優勢,為港人提供多樣化的居住選擇,等等。

  至於社會上一些人擔心醫療券北上會帶來北上就醫風潮,搶佔本地醫生生意,這種想法未免顯得畫地為牢。本港正在充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日趨融合,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民生都應該遵循大灣區思維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本港具備優勢的地方,例如科研、金融、專業服務,本港可以服務內地發展;在本港資源相對欠缺的範疇,則可用好內地的資源來改善民生。

  正如多位立法會議員所言,醫療券跨境使用不僅有利於長者個人健康福祉的提升,也有利於推動大灣區的整體發展。這種舉措不僅符合本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需求,也符合大灣區社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長遠而言,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提升社會整體效益,能夠為港人創造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活環境。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這一政策帶來的變化和挑戰,共同推進大灣區資源共享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