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記錄鳥種數增幅冠全國

  作為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的重要指示生物,鳥類等野生動物近年在粵港澳大灣區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灣區水鳥生態廊道正加快建設,生態環境穩步向好。據近日公布的《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3》(下稱《年報》)顯示,香港、澳門的年度記錄鳥種數增幅位列全國前三,均超過了200%。而珠江口、深圳灣濕地等成為候鳥集聚地。這也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穩定性逐步上升,助建「綠色灣區」。

  最新出爐的《年報》基於中國觀鳥記錄中心去年新增記錄,更新1,291種鳥類分布圖,完善中國海鳥分布格局,梳理各省區去年度常見鳥種前十及珍稀瀕危特有鳥類狀況等,生動展現中國鳥類生態的多樣性與最新變化。《年報》還記錄414種珍稀、瀕危與特有鳥類;生成中國近海及沿海地區的海鳥分布圖,共記錄海鳥63種,粵港澳大灣區是海鳥主要集中地區之一。

  去年全國所有省區的記錄鳥種數均較上年有所增加。廣東去年記錄到鳥種數量達524種,同比上升逾10%;澳門記錄到104種,同比大增近2.6倍,增幅居全國第三。而香港記錄到鳥種數量從2022年65種,增至去年354種,增幅超4.4倍,位列全國第一。這也彰顯出粵港澳地區生物多樣性「家底」豐厚。

  作為全球候鳥遷飛路線的關鍵節點之一,廣東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各大濕地公園、灘塗地等都會迎來大批候鳥,特別是珠江口濕地、深圳灣濕地、海豐濕地、惠州大亞灣沿海濕地等地,每年數十萬隻候鳥抵達過冬,其中不乏中華鳳頭燕鷗、東方白鸛等。

  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去年迎來鳥類發現高峰,為新增記錄貢獻了黑叉尾海燕、白頂玄燕鷗、達烏里寒鴉等品種。另外,粵港澳大灣區水鳥生態廊道目前正加速建設,計劃明年建成,力爭實現大灣區珍稀野生水鳥的種群數量增長,分布範圍擴大,水鳥生境顯著改善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