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范長江行動 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之9/港生對話墾荒隊員 感悟「奮鬥青春最美」

  右圖:「2024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部分成員在共青墾荒文化體驗園合影。/大公報記者黃慧攝;左圖:採訪團對話上世紀50年代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倪新華(右一)。/大公報實習記者姚淑敏攝
  右圖:「2024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部分成員在共青墾荒文化體驗園合影。/大公報記者黃慧攝;左圖:採訪團對話上世紀50年代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倪新華(右一)。/大公報實習記者姚淑敏攝

  「不後悔,從未後悔過!」年逾八旬的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倪新華在共青城接受「2024范長江行動江西行」採訪團採訪時,被問及他對自己在69年前所作的人生抉擇,有何感想。倪老鬢髮花白,身形有點佝僂,聲音不再洪亮,但眼神堅定,閃爍光芒。「大學生要積極響應祖國號召,祖國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要明白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這樣的口號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只有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才會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大公報記者 黃慧 實習記者 李瑩茵、章嘉伊、曾慶芳、尹瑾江西報道

  1953年,內地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與此同時,農業發展滯後、糧食短缺、城市就業嚴峻,成為阻礙工業化進程甚至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共青團中央向全國青年發出「向荒山、荒地、荒灘進軍」的呼籲,掀起一場大規模的青年志願墾荒運動。1955年,中央作出上海青年到江西墾荒的決策。1955年10月15日,由98名上海熱血青年組成的中國第一支民間自發組織的墾荒別動隊,懷揣着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與都市繁華相背,來到鄱陽湖畔的不毛之地墾荒。

  寫血書 表自力更生決心

  為了事先了解當地情況,年僅16歲的倪新華作為5個代表之一,先行來贛體驗約一星期。他回憶,當時,晚上睡在老表(江西人別稱)家裏搭的地鋪,夜裏能聽到老虎叫、野狼嚎。老表們主食是紅薯煮稀飯,就連難得吃一次乾飯,也是糙米煮的。下飯菜是辣椒、醃鹽菜、霉豆腐、青菜、蘿蔔等。代表們返滬後,向正在接受培訓的青年們匯報了考察情況。

  「為此,大家經常吃辣椒、蘿蔔乾,以提前適應當地生活習慣,也都了解到江西老表中很多人長瘌痢頭,沿湖地區的老百姓因血吸蟲傳染得大肚子病等。條件艱苦,父母眼淚,仍不能阻擋大家的青春和激情,大家要減輕城市糧食和就業包袱,自力更生。許多人怕組織不批准,就寫血書申請給陳毅(時任上海市長)表決心。」倪新華強調,大家來江西墾荒,完全出於自願,沒有強制性,而且安置工作做得很周到。每人每月發生活補貼費8元,當年一斤肉6毛4分錢,做的工分自己得,醫療全報銷,並報銷每三年回上海一次的路費。「為了讓大家在江西成家立業,墾荒隊員男女人數各一半,我們的戶口都遷過來了。」

  由於工作交接,倪新華作為第二批墾荒隊員來贛。他說,之後遇到的難題遠超大家想像。他們沒有房子住,就上山砍竹子,再用泥巴、石灰、茅草頂搭建茅草棚,一起睡在茅草棚裏的大通鋪。夜幕降臨,他們甚至需要點起篝火,以驅趕野獸。

  更令人崩潰的是,隊員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是初到農村,不辨菽麥。他們每天勞作10多個小時,鋤頭很重,女隊員扛也扛不動,白嫩的手上起了好多水泡,然後就磨成了繭。水田裏面的螞蟥,有好幾厘米長,吸盤吸在人腿上,一下子就能吸好多血,經常將女隊員嚇得哇哇叫,還有的直接大哭。

  墾荒隊人均開墾1畝荒地

  據統計,1955-1956年,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共計1700多人來到江西墾荒。經過一年奮鬥,墾荒隊共開墾1700畝荒地,加上當地送的8000多畝荒田,共生產180萬斤糧食以及眾多農副產品。

  儘管條件艱苦,大家給家裏回信卻無非都是說,「在江西一切安好,勿掛念。」幹完農活後,大家開篝火晚會,拉友攜伴唱歌,跳交誼舞,歡聲笑語沖淡了不少苦悶,紓緩了從大都市到不毛之地的巨大心理落差。倪新華則喜歡打乒乓球和籃球,曾奪得九江市郵政系統乒乓球賽單打冠軍。

  後來,有知青回到上海,也有許多墾荒隊員選擇堅守,兌現當年扎根墾荒、一榔頭打到底、開花結果的承諾。倪新華說:「上世紀90年代,政府給老墾每家一個回上海的指標。我家四個子女,沒一個願意回去。我們子孫三代在江西已有20多人了,現在我們每三四年回上海探親一次。」伴隨隊員們相繼返滬、逐漸凋零,他現在很少說上海話了,但是每逢見到隊員,上海話總會脫口而出。他總會想起逝去的青春,尤其是懷念已長眠在共青的隊員,幾位因墾荒時感染血吸蟲病而逝世;還有的在1958年因糧食緊張,吃過多白果而喪命。

  作為過來人,倪老告誡年輕人不要迷戀大城市。「大學生要積極響應祖國號召,祖國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要明白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這樣的口號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只有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才會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