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結構/比對美德日 中國長債仍有加碼空間
主要經濟體大多以發行超長期國債作為財政融資手段。羅志恆指出,美國、德國、日本等的超長期國債佔比較高、投向各異,反觀中國佔比偏低,未來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美國、德國及日本均有發行超長期國債,各有特點(見附表)。超長期國債資金投向與各國公共財政政策目標緊密相連。羅志恆表示:「資金投向選擇,反映各國財政政策側重點,也體現各國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考量。」
羅志恆觀察到,美國超長期國債佔比約22.2%。其中,20年和30年期佔比分別為4.5%、17.7%;德國超長期國債佔比為27.8%,其中,15年和30年期佔比分別為4.1%、23.7%;日本超長期國債佔比達44.8%,其中,20年、30年和40年期佔比分別為25.8%、14.6%和4.4%。日本國債發行更傾向較長期限,反映投資者在長期低利率乃至負利率環境中,對超長期國債有相對高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國超長期國債佔比僅16.9%,未來仍有提升空間。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羅志恆相信,目前中央政府「加槓桿」空間更大,發行長期國債可提高國債在總債務中的佔比,優化債務結構、降低債務風險。他解釋,較之其他類型的債務,國債有更高的信譽、更低的違約風險,且中央發債比地方發債有更低成本、更長周期的優勢,可降低整體債務風險,避免地方因「加槓桿」而加劇地方債風險,「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將為地方政府騰出財政空間,助其降低債務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