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後進促進交流 最年輕不足30歲

  「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除了重點關注深海生境外,更致力培育年輕一代的科學家,為他們提供參與國際科研的機會。參與挑選參航科學家的錢培元透露,是次有來自20多個國家共59名科學家申請參航,篩選準則除了他們的科研經驗外,更特別關注其國籍、性別,以及科學發展階段的平衡。在本次19位參航科學家中,其中11人是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科學家,絕大多數是年輕科學家和女性,不少來自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最年輕的不足30歲,充分展示國家對國際合作以及培養年輕科學家的重視。

  錢培元表示,大科學計劃其中一項工作目標清楚寫道,與年輕一代,特別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內陸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一代,交流深海科學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為了推動國際科研合作,首先我和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國家深海基地、計劃國際指導委員會主席李家彪教授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並取得了一系列共識,並得到了自然資源部領導的支持。由我通過國際組織網絡平台向國際社會發出公開邀請,徵收參加本航次的個人申請,申請人提交航次研究計劃和個人申請。」

  是次篩選準則特別考慮到申請者的科學發展階段,「由於計劃其中一個目標是『能力建設』,希望通過科考活動和國際合作,幫助其他國家培育下一代的科學家。」是次獲選的參航人員有高年級的博士生、博士後,也有年輕講師和教授,「最年輕的不到30,只有20來歲。」錢培元透露,在遴選過程中他們也關注到女科學家,及各人的國籍,例如有參航人員來自非洲、墨西哥、加拿大等。香港共有兩人參與,其中一人正是2013年首名乘坐蛟龍號下潛的香港科學家、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他是本航次的境外首席科學家,另一人是來自錢培元實驗室的學者。

  由於今次國際航次開創多項「第一次」,有很多方面都要進行革新或打破常規。錢培元坦言,他們花了不少力氣和時間去摸索、報批,但相信有關經驗必定有助下次組織得更好。他透露目前已確認在明年底或後年初將開展印度洋航次,挑選科學家的工作可以在本航次完成後立即開展,並會力爭加快國家相關的審批進程,更好地推動國際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