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監管調解要到位 跨境求醫信心足

  香港長者醫療券計劃於2009年推出,現時資助每名年滿65歲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2,000元,累積上限為8,000元,勉強能支付香港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的費用,若跨境到深圳使用性價比更高的醫療服務,相關資助額更「襟使」,加上內地近年的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參與計劃的醫療機構又通過香港衞生署的資質審查,質素更有保證。

  在醫療質量可控的前提下,將長者醫療券擴大至大灣區內地醫療機構,有助服務使用者更快捷、更「見使」使用資助金額,解決目前在港要輪候數月排期才能接受治療的短板,也有助紓緩香港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困局。

  「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政策初衷值得肯定,在推行期間應盡量避免瑕疵,確保公帑不被濫用,以免辜負計劃的美好原意。由於計劃畢竟涉及境外醫療機構,「隔山打牛」最考驗監管部門的能耐,建議特區政府在計劃實施後,要定期審計,確保賬目清晰、透明。

  同時,任何的醫療程序都有風險,再好的醫療機構和團隊,也有可能面對醫療糾紛或事故。港人在內地使用醫療服務,哪怕只有萬分之一機會發生紛爭和失誤,一旦要追討責任,程序就非常磨人,不同於香港境內的醫療事故,內地處理醫療投訴一般由內地部門負責,例如透過衞健委投訴,透過衞生部門行政調解、法院訴訟等途徑處理,萬一日後事故涉及港人,特區政府部門作為計劃的監管機構,應介入協助調解,或能減省港人的不便,亦令其他使用者更有信心跨境求醫。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