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挖生態三維 全面「起底」共享
是次考察航次的規劃,是由海外與內地科學家們所共同設計和制定的,充分體現了國際合作精神。錢培元介紹,今次的考察航次共涉及三個工作區域,科學家們主要循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四大方面,對區域內多座海山的山頂、山腰和山底進行詳細研究,所得資料將全面數字化並與國際共享,助力人類提高對深海的認識。
建數字化圖譜 預估深海之變
錢培元介紹,「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有幾大主要目標,第一是構建深海典型生境數字化的圖譜,「本航次就是要借助蛟龍號,對西北太平洋深海的一系列海山,進行現場觀察、拍照、攝像和採樣,為完成這些海山高分辨的圖譜踏出堅實一步。」第二是研究不同生態之間的物質流、基因流和連通性,「本航次會對一系列海山進行採樣,分析代表性物種的種群遺傳學和連通性。」第三是研究物種分布與環境參數的關係,預估全球環境變化對深海生境的影響。
多國學者設計航次 體現國際合作
談到今次的航次設計,是由6名內地科學家聯同5名境外科學家組成工作小組共同設計,後者有來自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法國的科學家。「我們非常注重共同設計、共同參與,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是內地的科學家說了算,而是大家積極參與其中,這樣才體現出國際化,一個真正的國際合作。」
由於本航次有三個工作區域,科學家們在每個區域都會對多座海山進行山頂、山腰和山底的三維立體研究,包括各個位置的海流情況、地質結構、海水化學成分、礦物質、生物和微生物等,所有資料都會進行數字化。「以前我們拍的照片、錄像都存在資料庫,能接觸到的人有限。現在這個大科學計劃,希望把照片都做成圖集,錄像會放到網頁,是可以對國際進行共享,誰都可以索取。」
錢培元強調,考察取得的一系列數據都會上載到數據中心,所有紀錄都數字化、公式化,與全世界共享,「不僅是我們這麼做,我們也希望國際同行都這樣做下去,如此人類對全球海洋的認識,就可以提高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