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續論/推動「總部經濟」引入優質企業\朱兆麟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本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性,不亞於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兩者舉行之時,中國同樣面臨各種內外發展挑戰,面臨如何以改革推進國家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正如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改革關頭勇者勝,我們將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決心,義無反顧推進改革」。在重要時刻作出正確抉擇,中國正大步走向光輝未來。

  46年前,內地百廢待興,正值冷戰時期,國際環境動盪,外交形勢嚴峻。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改革開放之路,農村改革、國企改革陸續展開,包括推動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亦吸引了許多外資企業進軍內地,帶來先進管理方式和技術,提升中國企業水平。

  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中國進一步改革面對的攻堅難關,包括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下全球經濟疫情後復甦力疲弱,而中國經濟的恢復速度在其中先拔頭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則對此持續推動所謂「去風險化」,不斷透過關稅、限制出口等措施,對我國作科技、貿易、金融以至輿論全面打壓,圖割裂中國與世界聯繫,以維持其霸權。

  然而,中國一系列穩外資、促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包括縮減外商投資准入的負面清單,比如全面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以及推進電信、醫療領域擴大開放,可見中國改革開放之路不會退縮,而且只會持續優化。

  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而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浪中,香港的角色更加重要,香港各界應從各自的範疇,深入學習思考,以抓住機遇。未來尤其要做好「超級聯繫人」角色,扮演聯通內地與海外的窗口,把握當中湧現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香港提供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優勢;香港要保持東西文化薈萃國際化特色,向世界講好中國和香港故事。

  近年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搶人才」、「搶企業」,增強吸納世界各地人才網絡,並促進內地與外國企業的人才、資金、技術交流。未來政府更要聚焦「十四五」規劃確立的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吸引相關企業、人才,發掘新增長點,推動創新科技、文化藝術等新興策略產業發展;持續推動「總部經濟」,吸引海內外公司到港設立總部或分部業務,為港引進優質企業,開拓國內國際雙循環帶來的機遇,既協助外國企業「引進來」,亦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