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加速河套香港園區建設 探索「研發製造一體化」\卓 銘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一周年。過去一年間,深圳園區不斷創新應用、改革創新、完善生態,向着「世界級科研樞紐」目標邁進。這提醒我們,香港園區的建設也要按下「加速鍵」,要貫徹落實「識變、應變、求變」的精神,實現經濟和產業轉型的突破。

  《規劃》共提出了兩階段目標,包括到2025年,建立與香港及國際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國際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頂尖企業研發中心;以及到2035年,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現在距離第一個目標的期限還有不足4個月,華潤生命健康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聯合實驗室等三家國際科技創新機構,日前在河套深圳園區集中揭牌,無疑象徵着深圳園區正逐步向着集聚香港及國際重點實驗室及研究中心等目標前進。其實香港園區在這方面的成果同樣不遑多讓,截至今年4月,港深創科園引入首批約60間合作企業,來自本地、內地、歐洲及北美等地區,預計投資超過數十億港元,創造以千計就業機會,當中4成企業是首次落戶本港或擴充業務。

  以時不我待態度推動改革

  然而,深圳園區除了出台多項措施招商引財之外,還實施了不少制度性改革措施,比如啟動「揭榜掛帥」重大技術需求徵集工作,推出選題徵集制、團隊揭榜制等五大科研管理創新機制,聚焦重大科研難題;還有設立「深圳市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河套國際商事調解中心」等機制,從諮詢、調解、仲裁、訴訟、公證形成「一站式」服務。

  對比香港,現時香港園區首三座大樓要待今年底才告落成,新田科技城的首批創科企業及首批居民分別預計最早可在2030年前投入營運及在2031年遷入,港鐵北環綫主線更要到2034年才落成。屆時距離2035年第二個目標僅剩一年時間,香港要如何確保可以實現「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讓「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2035年看似遙遠,但涉及制度機制改革等工作,特區政府在此時此刻就要以時不我待的態度加速推動。「改革」二字是三中全會的重點精神,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也不只一次強調香港必須「識變、應變、求變」。國家對河套發展抱有極大期望,香港必須從現在開始全力提速香港園區建設,更要有從體制機制上進行變革的決心。

  深圳和香港園區,各有不同的資源與優勢,要發揮園區之間的協同效應,就要先把握香港的優勢所在。香港擁有的優勢,其實《規劃》本身已經說得很清楚:科技創新、金融開放;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實行自由港政策,擁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體系和高度開放的科研環境,科教資源豐富。去年10月,總部設在美國的聖諾醫藥,作為首批應引進辦之邀來港擴展業務的企業之一,其首席財務官葉永基直言落戶香港的理由,就是因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背靠大灣區市場、有足夠的科研人才和土地,並表明來港目標之一就是在河套區建立生產基地,將斥資4000萬至5000萬美元興建河套廠房,未來亦會考慮再斥資3000萬至4000萬美元加大在港的研發規模,並將研發基地由科學園搬遷至河套。

  打造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平台

  一直以來,香港參與河套發展的思維都是先在香港進行一線科研轉化,再到深圳進行臨床試驗,進行產品註冊後,最後再於內地進行終端生產。簡而言之,仍然是傳統製造業的「前店後廠」式思維。然而,縱觀現時全球各地的高科技工業園區,無不將「研發製造一體化」視為發展的主要趨勢,比如美國硅谷,很多製造業企業自身也擁有實驗室,把技術研發、驗證及部分生產過程統一規管。換句話說,其實香港園區也未嘗不可包辦一部分實驗室的小規模製造工序,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研發製造一體化。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創科企業落戶香港。如果按以往的模式,香港永遠只做上游科研,本身就已經自我設限。而事實上,不少企業其實都有在香港建設生產基地的想法,比如上述的聖諾醫藥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也有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表示,在香港進行藥物研發與在內地的成本沒有相差太遠,而且香港還擁有低稅制、資金自由出入、集聚全球國際高端人才等優勢,如果能推出更多有利研發製造一體化的政策,相信對不少海內外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方案。再者,「香港製造」長年以來也享譽全球,這正是又一個擦亮香港「金字招牌」的好機會。

  去年施政報告強調會把北部都會區對接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定位,與香港科技競爭力的布局充分結合。河套區發展只爭朝夕,特區政府接下來必須以「改革」思維為核心,全面提速、提效、提量、提質,把河套區打造成為香港、為國家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