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原點 影視是橋樑 作家余兒暢談城寨江湖的熱血情義
早前上映的港產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可謂叫好又叫座,在全城掀起一股「城寨」熱潮,亦帶挈一眾主演和原著作者余兒人氣急升。「小說是原點,受眾可能僅僅局限於港台讀者,改編漫畫吸引了很多內地讀者,如今的電影則是通向全世界觀眾的橋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余兒大讚電影還原了小說的精髓,林峯、伍允龍等演員的演繹也是超出預期的精彩,「大家以為是懷舊的黑幫故事,其實我書寫的是友情、熱血和俠義精神。」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余兒日前攜《九龍城寨》小說三部曲:正傳《圍城》、前傳《龍頭》及續集《終章》,與數百名書迷相聚在今屆香港書展,與香港大學文學院講師梁明暉博士以「《九龍城寨》——從小說到電影」為題舉辦座談會,將小說的創作歷程娓娓道來,亦分享了許多獨到心得和鮮為人知的細節。
龍捲風原型竟是張國榮
據余兒介紹,《九龍城寨》的小說、漫畫和電影其實頗為不同,「小說着重描寫角色的心態和故事,有電影的感覺。而漫畫則像電視劇,改編時我像一個剪接師,將小說中適合的元素抽取出來。例如吉祥這個角色在小說中不是很多戲份,在漫畫裏則戲份增多,電影中卻刪除了這個角色。」同時,受古龍武俠小說的影響,他在小說中並未着重描寫技擊場面,如今精彩的動作元素多是改編漫畫時加入,再進一步影響到電影畫面的呈現,「導演拍戲的時候會參考漫畫的部分內容,甚至整套電影的動作戲都很有漫畫感。當然連環圖的動作比電影更為天馬行空,例如漫畫裏王九的神功是以氣牆的方式呈現,電影裏則成為『金鐘罩鐵布衫』式的硬氣功,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而當再回憶起小說三部曲的創作歷程,他坦言故事角色或多或少是當時自己的精神投射,「寫《圍城》時,我像陳洛軍般容易衝動,凡事不會考慮得太深。而寫《終章》時我已經創立了出版社,上頭再沒有出糧給我的老闆,我便想,城寨四子沒有了龍捲風做靠山會變成怎樣?但龍捲風最終一定要退場,這樣年輕人才有機會成長。」
他補充道:「龍捲風可以說是個很多人都鍾意的神級角色,寫的時候我很小心,不希望出現任何不符合這個角色的行為,寫完《終章》之後,我沉澱了一段時間才開始動筆寫《龍頭》。」原來龍捲風原型竟是一代歌影巨星張國榮,「設計龍捲風的藍本是張國榮,這個角色有哥哥般的優雅。哥哥在現實中的去世不是那麼好看,在我心目中,他的去世可以再好看一些,所以在平行世界裏,我做了龍捲風犧牲的這種處理。古生(古天樂)是最適合演龍捲風的人,他應承接這套戲的時候我真的很開心。」
電影《圍城》當然不是《九龍城寨》系列的終點,余兒對《龍頭》和《終章》也將陸續躍上銀幕表示期待,透露將盡可能沿用《圍城》中的演員,使整體故事更具連貫性。而關於電影中細緻的布景能否獲保育的問題,他回應道:「三年前我落廠看過《圍城》的場景,或許因為安全性的問題,未必能做到整體保留以供遊客參觀。第二部戲開拍的時候大家會商討選擇更合適的地點搭建場景,希望拍攝過後可以保留下來,不會浪費資源。」
以文字留存時代印記
余兒是漫畫編劇出身,過往作品題材包括技擊、武俠、愛情、黑色荒誕等,第一本小說《九龍城寨》於2008年出版後,他亦正式投身文字媒體出版業。《九龍城寨》書中生動描繪了城寨的歷史和居民生活,為讀者揭開了這個神秘社區的面紗,出版後即引起廣泛回響。余兒隨後又憑《九龍城寨》漫畫獲「第七屆日本漫畫國際漫畫賞受賞作品」,是香港首位獲此項殊榮的小說作者。
雖然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余兒並未親身經歷過九龍城寨居民們的生活,但在歷史鈎沉和文學創作裏,他找到了身臨其境的畫面感。「我小時候住在樂富,阿公帶我行去九龍城看電影時總會經過九龍城寨,使我對那個地方有了一定的印象。當然那時也沒有特別鍾意城寨,直到長大後見到一些關於九龍城寨的影集,才發現那裏的建築很有特點,若在那裏發生一些技擊故事會很好看。」
在談及創作動機時,他表示,寫作《九龍城寨》是為了用文字留存時代印記,藉文字介紹舊時香港。他的靈感來源於數本外國畫集,「本地的資料相片反而很難找到,這也加速了我想寫這本小說的決心。九龍城寨已經沒有了,年輕一代也不會知道這個地方。當時看來,無論是因為安全還是衞生問題,九龍城寨都是需要清拆的,但這個特別的地方曾經存在過,我想用自己故事創作作為媒介,將它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