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誌】七夕詩情畫意濃

  ◆ 崔道斌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相傳,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唐朝《開元天寶遺事》也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華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的記載。唐朝王建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小時候,聽母親講,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珮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唐代徐凝在《七夕》詩中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情景: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宋代詩人秦觀在《鵲橋仙》寫道:「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我看來,七夕這種「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觀,在當下「洋節」氾濫、西方文化衝擊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