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東傳 源遠流長 文物見證中國繪畫影響東亞
中國繪畫藝術經過數千年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創造了獨特的繪畫技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及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古代漢文化圈影響下的東亞諸國,很早便與中國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並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特別是在繪畫領域更汲取了中國畫的營養。日前,「源遠流長——17-19世紀中國繪畫在東亞的影響」藝術展在旅順博物館啟幕。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金州博物館、德清縣博物館、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及私人藏家近70件文物亮相,向觀眾展現十七到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對東亞繪畫的影響。展期直至11月3日。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圖片由博物館提供
策展人、旅順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劉兆程介紹,十七到十九世紀中國和東亞諸國的美術交流主要通過畫師、畫作和畫譜三種媒介進行。即由中國畫師帶來畫作、畫譜,並在當地授徒傳藝,形成流派。「正是基於此背景,此次展覽以沈銓、東渡禪僧以及渡海船商三個具體的赴日事件作為切入點。他們走進異國他鄉,授徒作畫,言傳身教,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繪畫發展,這在東亞文化交流中無疑是極具特色的一筆。」
此次展覽共分兩個單元,從中國繪畫和日本、朝鮮半島繪畫兩個板塊來體現繪畫的流傳和衍變。沈銓、東渡禪僧、渡海四大家(伊孚九、費晴湖、江稼圃、張秋谷)的作品、日本寫生及文人畫都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許多作品更是首次展出。
中國風東傳日本 誕長崎寫生畫
在董其昌南北分宗以後,文人畫佔據主導,影響了整個清代文人畫的風格。這一時期,中國繪畫風格通過長崎口岸輸入到日本。劉兆程介紹說,公元1654年至1661年,黃檗山萬福寺方丈隱元隆琦兩次受邀到達日本,在日本留下了極好的口碑與聲望。黃檗等禪宗大師傳播佛教的同時,也推動了繪畫發展。他們帶來了晚明、清初風格的繪畫,對日本文人畫的發展有着相當明顯的影響。
伊孚九、費晴湖、江稼圃、張秋谷被稱為「渡日四大家」,他們或為畫家赴日作畫授徒,或為商人隨商船攜大量中國畫和畫譜赴日,這些都是形成日本江戶時代文人畫風格的重要條件。據《續長崎畫人傳》記載,至少有121位以繪畫知名的中國商人曾造訪長崎,他們促進了中國畫的傳播。這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沈銓,沈銓赴日後畫作備受歡迎,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直接影響了日本的熊代熊斐、宋紫岡、宋紫石,形成了長崎寫生畫派。
沈銓駐日三載 「南蘋派」備受推崇
清代畫家沈銓,其藝術生涯始於對紙花藝術的熱愛。沈銓從小家境貧寒,跟隨父親學習紮紙花,這份手藝讓他在年少時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當他步入二十歲時,開始全身心投入繪畫,以此為生。他的畫作深受黃筌畫派的影響,同時又繼承了明代呂紀的繪畫風格。他的作品以精密妍麗著稱,無論是花卉、翎毛、走獸還是仕女圖,都展現出他高超的繪畫技巧。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銓受聘前往日本進行繪畫創作。他在日本停留了三年,其間創立了「南蘋派」花鳥寫生畫。他的繪畫風格和技巧深受日本人的推崇,作品不僅展現出高超的繪畫技巧,也反映出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此次展覽亦展出《柏鹿》《花鳥》《賞梅》《桂鶴》等多幅圖軸真跡。這些作品多創作於沈銓的古稀之年,畫中筆法工整細膩,動物姿態極其生動。譬如他78歲創作的其中一幅《桂鶴》,繪岩泉汩汩,蘭竹叢生,桂樹老幹新蕊,一隻白鶴曲頸吟鳴。除仙鶴和桂樹外,畫面中還有牡丹、靈芝、水仙等植物。草木筆墨嚴謹,設色明麗;白鶴形象逼真 ,翎毛勾染細膩。畫風古雅,寓意福壽延年。
沈銓把一生獻給了繪畫事業,在繼承院體派傳統的基礎上,獨創了強大的「南蘋派」,在當時的江南獨樹一幟,有詩予以很高的評價「江南高手誰第一,吳興沈生世無匹!」
丹青東漸兩世紀 培養日本文人畫大家
十七到十九世紀中國繪畫,特別是文人畫的發展與傳播,深深影響了東亞鄰國的繪畫風格。伊孚九、費晴湖、江稼圃的文人山水畫,沈南蘋、張秋谷的明清花鳥畫傳入日本,形成了主導近兩個世紀的文人畫風格,成為江戶中期最有影響的繪畫流派之一,為日本美術界輸入了新鮮的活力,並且培養了一批日本文人畫大家。
日本文人畫早期的池大雅,初學土佐派繪畫,繼而得到柳澤淇園、祇園南海指教,兼取中國文人畫之意、西洋畫之法。其妻池玉瀾亦是江戶中期享有盛名的女畫家。展品中,池大雅所作《山水》圖軸,用濕筆繪山峰,淡墨渲染以追求濕潤的意境,呈現出他作畫的一大獨特風格。
與謝蕪村五十歲前後的繪畫吸收並發展了明人山水畫的畫法,形成了流暢線條、密集點畫的詩意風格。在池大雅、與謝蕪村為代表的日本文人畫家影響下,氣韻生動的文人畫已成為日本畫壇的主流與正宗,吸引眾多儒者大家參與其中,使日本文人畫大放異彩。其中有儒者如皆川淇園、貫名海屋,僧者如愛石,更有眾多大家流派爭奇鬥艷,九州有竹田、直入,名古屋有山本梅逸、中林竹洞,長崎有熊代熊斐,江戶有文晁、華山、椿山、小華,京都有富岡鐵齋等。朝鮮半島至李氏王朝對儒家文化和中國文人畫亦非常重視,明朝後期至清朝,他們購買中國畫作,在北京開設畫店,並且和羅聘等清代畫家交往密切。
劉兆程表示,通過中、日、朝鮮半島的繪畫作品來展示十七到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在東亞的傳承與衍變,從書畫傳播的角度詮釋文化現象,可以充分體現出這一時期中國繪畫對東亞繪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