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鏡/反思「躺平」現象\蔡樹文

  據房屋局2022年統計調查,30歲以下公屋非長者一人申請為3.8萬多宗,當中一半具有大專或以上學歷,估算若有人18歲開始申請公屋,至少要等29年。

  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在一個電台節目認為,年輕人申請輪候公屋「躺平」並非主流,實際上他們成功獲配公屋上樓的機會不大。

  1.4萬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年輕人申請輪候公屋,雖然人數不能說多,但「躺平」心態不可接受。畢竟接受專上教育的人,都是有文化知識,30歲之前是全力拚搏的年齡,有人竟然為了獲取政府福利,在拚搏的黃金期「躺平」等運到,完全不值得鼓勵。

  在大學生中出現「躺平」現象,與多年前輪候公屋時間較短有關,有些人看到制度上漏洞,趁讀大學四年期間沒有收入的空檔期輪候公屋,大學畢業後再「躺平」一、兩年獲得上樓機會,他們專門選擇新界偏遠地區公屋以求盡早上樓,獲編配公屋後即時以綠表申請居屋。以「曲線」方法買居屋,實現置業夢。

  房委會修訂了輪候規則後,讓輪候公屋更加公平,即使有人「躺平」博取公共資源,但有限公共資源仍然用在有需要者身上。社會需要反思為何年輕人有「躺平」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