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眼錄/郭沫若的筆名\劉俊

  郭沫若本來不叫郭沫若,他原名郭開貞,「沫若」是他的筆名,後來他以此名大行天下。除了「沫若」,他還有麥克昂、杜衎、易坎人、石沱、高汝鴻、谷人、羊易之等筆名。相對於「郭沫若」的大名,其他筆名現在很多已不為人知。

  中國古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號,現代中國人不大講究這些了,倒是筆名興盛了起來。如同字、號與名或人生經歷、思想狀況多少有些瓜葛一樣,筆名的背後,也總是關聯着作者的一些特殊經歷或特別想法。在郭沫若的筆名中,除了「沫若」之名與家鄉的兩條河有關之外,麥克昂、杜衎、易坎人等筆名的「來歷」也都是有「說法」的。一九二八年一月,郭沫若在《創造月刊》用頗為「洋氣」的筆名麥克昂,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英雄樹》,提出要建立無產階級文學。麥克昂這個筆名如此「洋派」,有人以為作者是在「模仿」當時的英國首相工黨領袖麥克唐納(MacDonald),其實郭沫若起這個筆名,「用意倒別有所在,我這『麥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譯,『昂』者我也,所以麥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

  一九二八年,郭沫若受到通緝逃亡日本,在日本為了生存他不得不賣稿為生,文章寫好了「靠着國內的朋友」「推銷」。本名是不敢用的,郭沫若這一筆名自然也多有不便,於是他用杜衎的筆名,將關於《易》、《詩》、《書》的研究文章發表在《東方雜誌》上;而《石碳王》、《屠場》、《煤油》等譯作,則用易坎人的筆名發表。「這些假名的用意是這樣的。我的母親姓杜,而我母親的性格是衎直的,我為紀念我的母親,故假名為杜衎。我自己是一個重聽者,在斑疹傷寒痊癒之後,雖然靜養了一年,而聽覺始終只恢復到半聾以下的程度。《易經》上的坎卦,其『於人也為聾』,故我這個聾子便取名為易坎人。」

  再有「考據癖」的「學術偵探」,恐怕也不會想到這些筆名的背後,曲裏拐彎指向的作者居然是郭沫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