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器官移植機制 團體呼籲盡快落實
奧運掀起全民運動熱潮,香港移植及透析人士運動會將於10月舉行。主辦單位香港移植運動協會表示,近年器官捐贈數字下跌,今屆運動會的參與人數亦較疫情前減少逾三成,希望透過運動會提升公眾對器官捐贈的認知與支持;協會期望兩地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盡快落實。\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根據醫管局數字,截至今年三月底,本港輪候器官移植的人數逾2500人,其中單是等待腎臟移植的病人已高達2429人,其次為肝臟、心臟器官,但近年器官捐贈數量卻錄得下跌。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創會榮譽會長周嘉歡表示,本港過去五年器官移植數字大幅減少,由5年前平均每年有60至90宗腎臟移植,降至過去一年只有逾40人,捐贈數字並不理想。
周嘉歡認為,器官捐贈數字下跌與過去三年新冠疫情及市民對器官捐贈意識有關,過去普查研究顯示,市民普遍認為生死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周嘉歡建議政府多宣傳,向大眾解釋坊間對器官捐贈謬誤。
內地年約1100宗未能配對個案
政府正推行兩地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對此表示支持,主席黃炎華指出,該互助機制為雙向,並非坊間所指「交換器官」。若內地未能配對器官可轉交至香港,相反做法也如是。
數字顯示,內地每年有超過17000宗器官移植手術,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但同時每年約有1100宗不同器官未能成功配對的個案。黃炎華對此感到可惜,形容是「錯失機會」,他舉例,前年女嬰芷希透過兩地合作成功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反映出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重要性,「如果內地有用不上,(器官)可以來到香港,起碼可以救多一個。」
周嘉歡補充,現時牽涉兩地的器官移植手術主要是個別處理「特事特辦」,坦言互助機制當中牽涉法律法規、運輸等程序,兩地商討需時,「內地那麼大,一個器官運輸到香港,需要很多通道『開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