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納米新技術 助肥料利用率提高30%
【大公報訊】記者毛麗娟深圳報道: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期,一項由深圳前海深港國際先進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納米結構緩控釋肥技術正走向中國西北、西南、華南等地,並有望「出海」東南亞,逐步發揮其對世界農業節能環保、降本增效的顯著作用。由於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肥料對環境污染、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增產增效等多方面的特點,緩釋肥料被稱為「21世紀新型環保肥料」,成為人類化肥工業發展的方向,助力農業綠色轉型。
敏銳捕捉到納米緩控釋技術用於農業的巨大前景,深圳前海深港國際先進技術研究院全職院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Gehan將這項在劍橋大學工作期間帶領團隊獲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帶到了中國,將納米緩控釋技術與農業市場需求相結合,研發出可編程的納米緩控施肥,助力綠色農業低碳生產。
每畝增加淨收益100至150元
深圳前海深港國際先進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孫煜皓說:「通過納米技術改良,實現了肥料營養元素的緩慢釋放,有效延長了氮肥等關鍵養分釋放周期。還能顯著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深圳前海深港國際先進技術研究院新材料部研發總監黃甫展示了納米結構緩控施肥的研究成果,「其含氮量實現了從低到高的多樣化,最高含氮量穩定達到42%。將該緩釋肥產品造粒後,土壤模擬試驗結果表明,其肥效釋放周期是普通尿素的13倍。」
孫煜皓透露,與農民的習慣用肥─尿素相比,在使用納米緩控釋肥後,每畝可節省用工約50元(人民幣,下同),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每畝增加淨收益100-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