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開發」提升效率達至多贏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土地開發是本港未來發展的重要項目。不過,自上屆政府於2021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概念後,至今仍處於土地規劃流程的初步階段,未見具體成果,當中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更是姍姍來遲,預計今年底才有第一批建築落成。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最近表示,將會在北部都會區引入「地花」和「片區開發」的概念,無疑是一個折衷辦法,反映現屆政府積極進取解決問題的決心,值得讚許。

  所謂「片花」和「片區開發」,就是當局把若干尚未完成平整的土地,由入場的財團全權負責土地平整和發展。這些土地若由政府負責平整,必須「走流程」和到立法會申請撥款;若由私人市場從事片區開發,較為省時之餘,區域內不同工程的協調可加快進度。事實上,當局至今仍未就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模式和財務安排提出具體方案,令人擔心在官方主導下,「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官僚體制下未必可妥善謀劃北都乃至香港整體的未來發展,完成創科產業「追落後」的歷史任務。

  無可否認,香港土地稀缺和資源珍貴,過去由私人企業和發展商主導的發展模式曾引起爭議,特別是若干社會關注項目最終未能真正切合公眾利益和期望,而達到政府提出的發展目標。就以數碼港為例,政府以提供地價優惠和物業利潤的方式,尋求私人財團參與建設,最終被批評淪為「地產主導項目」。時移世易,香港人融入灣區、加快建設成為香港當前發展的主軸,加上基於歷史原因,北都「從無到有」牽涉龐大的發展成本,個別產業投資者和開發商也基於短期的政經因素,對北都發展仍然抱持觀望態度。

  「片區開發」的模式能加大私營企業進場的誘因,令北都發展提速提效,而在內地城市也有成熟經驗,只要當局做好妥善規劃和宏觀監督,盡量為產業(特別是創科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和行政便利,「片區開發」的模式絕對能夠帶來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