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研AI分析電子證據 數秒完成指令
成立於2000年的香港海關電腦法證所負責收集、保存和分析案件中的電子證據,再將驗證結果呈交法庭舉證。隨着近5年處理大量電子證據案件增加,年均超過百宗。電腦法證所正研究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透過一般文字方式輸入需要分析的問題指令,加快分析文字、圖片及影像等電子證據,最快數秒可完成單一指令,有助提高調查效率。
電腦法證所高級督察黃偉基昨日示範該人工智能系統的使用方法,假設海關在一名被捕者身上檢獲智能手機,經盤問對方透露已相約接頭人到北角馬寶道進行毒品交易。為搜查被捕者手機的對話紀錄,海關在AI系統輸入「查看所有包含街道的訊息及其對應索引」。經電腦運算後,人員發現有5條訊息與馬寶道有關,其中兩條訊息更談及接頭人曾在北角新商場出現,並將白色私家車停泊在的士和燈柱後方。
其後海關人員輸入「的士、燈柱及白色私家車」,發現被捕者手機儲存的6,000多張相片中,有一張相片與輸入指令脗合,惜未能拍到車牌。海關遂前往商場提取閉路電視片段,再利用AI系統確認白色私家車離開商場停車場的時間,查閱閘機紀錄成功確定車牌,以作跟進調查。
黃偉基指處理1小時閉路電視,需海關人員全程觀看,但利用AI系統分析,最快幾秒鐘便能找到跟案件有關資訊,增加調查效率。他強調該系統不會取代海關人員工作,其結果仍需經人員分析。
預算投入60萬 準確度達八成
海關電腦法證及資訊科技保安組署理助理參事趙吉烏蘭透露,電腦法證所正研究建構電腦系統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一般文字形式輸入需要分析的問題指令,以便系統以AI技術分析電子數據中的文字、圖片及影像等內容,再將結果快速顯示,縮短人員分析電子證據的時間,加快調查工作。
她續稱,海關已預計投入60萬元研究AI技術,系統準確度亦高達八成,但會受數據量等因素影響,故希望透過改善數據模型,提升準確度,短時間內建立系統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