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互補】倡與內地港口分工 提升協同效應

  近年隨着地緣政治及全球供應鏈格局的變化,香港多個支柱產業受到挑戰,航運物流業是其中之一。香港船東會主席Angad Banga認為,香港港口的出路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融合,各展所長達至區域經濟共贏的目標。

  優勢互補實現更大效益

  他表示,雖然港口與港口之間的競爭難以避免,但香港與大灣區其他港口可以達成協同效應。「中央政府的目標是透過區域綜合發展,來促進各城市的優勢互補。雖然城市間存在着一定競爭,但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策略性合作可以實現更大的整體效益。香港和大灣區其他港口之間進一步合作,不僅有助於提升區域間的貿易流量,還能透過互補優勢實現更高的營運效率和更低的營運成本。」

  Angad Banga認為,大灣區內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廣州現時強於造船工業,深圳在科技與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而香港則憑藉其「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司法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及卓越的金融服務,繼續發展高附加價值的航運服務。這種策略性的分工與合作,將更能促進整個區域的繁榮和發展。透過深化與內地港口的合作,優化自身優勢,香港可以進一步鞏固並強化其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港航運業仍佔戰略位置

  他強調,香港在航運方面佔有戰略位置,「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高效的運營和與全球市場的緊密聯繫,香港金融服務市場、股票資本市場、債務資本市場、金融、海運租賃等領域的重要性,將可繼續加強香港的航運業優勢。」他引述數據指,香港在貨物轉運量方面實際上是增加的,這表明香港在促進船舶和航線之間的貨物轉移、優化物流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方面,仍然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在整體吞吐量上有所減少,但具體到轉運環節,香港的地位依然穩固。」

  紅海危機對行業影響大

  對於紅海危機的看法,Angad Banga坦言確實對貨櫃碼頭有很大的影響,「紅海那邊的情況,一艘從香港出發並停靠歐洲的船隻,需要繞行好望角,多行駛3,300海里,需要額外10到12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旅程。這對於運輸貨物的時間和用於運輸的燃油量,以及整個運輸過程都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