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貢獻深化改革開放,以及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希望用好體演文出業界資源,共同發揮力量。
盛事經濟關乎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場地是舉辦盛事的基礎,但香港文體設施長期供應不足。現時香港大多數表演場地都是由特區政府康文署管理,部分場地已經有三四十年歷史,設施未有與時並進,甚至出現各種損壞。特區政府要對現有的文體設施進行全面檢視及改造,重新定位大球場,盡快興建香港大會堂二期,讓這些設施可以符合國際級大型比賽及表演活動的基本要求,避免場地不合標準,令活動移師境外甚至被迫取消。
除了政府場地之外,私人企業所興建的場地也是不可或缺的。可是,政府文體場地租金遠低於市場價格,令私人文體設施難以生存,削弱了企業參與競爭的積極性。特區政府必須為企業提供興建設施的誘因。筆者早前赴上海考察時,了解到不少由私人營運的寫字樓結合了文化設施在內,這類項目不僅有助於增加表演場地,還推動文化融入社區,值得政府借鑑。特區政府可以考慮為有意在樓盤或商廈中興建文體設施的發展商提供優惠,例如放寬地積比,逐步解決表演設施不足的老問題。只要雙管齊下,相信能有效避免因場地不足而錯失舉辦大型盛事的機遇。
另外,去年施政報告提到發展總部經濟,或將成為吸引國際資金來港的一大突破。這個「總部」並不應該只聚焦企業的總部,世界及亞洲文化體育協會的總部也是值得關注的。體育協會總部落戶香港,將可以促成更多盛事在港舉辦,並提高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特區政府應考慮增撥資源,和有意來港開辦秘書處的體育協會保持溝通並提供適切支援,促成總部落戶香港。
最後,舞台表演者及運動員是盛事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入境的便利程度將關乎活動的成敗。2022年6月,特區政府推出了「為來港參與指定界別短期活動的訪客提供入境便利先導計劃」,涵蓋文化藝術、體育、創意產業等範疇的非本地人才,每次來港可在「不超過連續14個曆日」期間參與指定團體的短期活動,有關計劃亦已在今年實現恒常化。14日限期雖然看似不短,但對部分大型盛事來說,表演者需要到現場進行多場綵排及表演,因此有關計劃可考慮進一步延長,並考慮定期更新獲認可的活動主辦機構名單,讓盛事活動的舉辦可以更順暢。
2025年,本屆特區政府即將邁入任期中段,亦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上行穩致遠,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動得到了有效踐行,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繼續引領香港高質量發展,鞏固國際優勢,進一步打造為「超級發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