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做好「超級聯繫人」 助力內企拓東盟市場\陳克勤
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堅定了國家要走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發展道路。這對於香港繼續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無疑是重大利好。在此背景下,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率領工商、金融、物流和法律界等代表,出訪老撾、柬埔寨和越南東盟三國,探索兩地合作商機。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驅動新興產業向前發展,香港作為國家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可以在與東盟加強合作的過程中,更好發揮在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
「打前站」摸清投資環境
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極端天氣日益增多的情況下,世界各地對於新能源技術、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東盟地區亦不例外。以今次特首將訪問的越南為例,該國期望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前,越南可再生能源約佔電力總容量的30%,到2030年,越南計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比達到約40%,到2050年裝機容量規模達到約70%的水平。
而東盟整體以提出新能源發展計劃,根據「東盟能源合作計劃(2021年-2025年)」,東盟計劃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應佔比中佔23%、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35%的總體目標。而在2021年,東盟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比例約為14%,其中風能與太陽能僅佔0.1%和0.2%,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
而我國近年來在訂立「雙碳」目標,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大力發展新能源經濟。在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領域,催生出一批擁有先進技術的高新企業,在相關領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有了對外輸出技術及應用的實力基礎。與此同時,業內激烈競爭也致使國內市場呈現出白熱化趨勢,部分行業更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在此背景下,有不少內地企業開始着眼拓展海外市場,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故此,如何對接國家新能源企業對外拓展需求,與東盟國家新能源應用的發展需要,成為香港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
對於內地新能源企業而言,拓展東盟等地區的海外業務,首先要面對的挑戰便是如何熟悉當地的相關政策法規,如何獲取當地政府有關新能源發展的最新政策信息。香港長期是東盟國家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長期與當地工商界保持着緊密聯繫,對當地營商環境、政策措施、法律法規有着全面的了解和完善的信息獲取渠道。故此,藉着香港商業諮詢機構的相關服務,可以為有意布局拓展東盟市場的內地企業「打前站」,了解當地最新情況。也可透過香港相關的法律服務,幫助有關企業在當地解決相關法律法規問題,減少這些因素對業務發展的影響。
而在拓展東盟業務中,還需考慮的一大因素便是如何確保供應鏈的穩定。以鋰電池產業為例,生產中所需要的鎳、鈷、鋰等礦產原材料,逐步成為各國重視的重要戰略資源,其供應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在供應鏈配置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故此,我們可以在此方面,為內地企業提供更加多元的原材供應解決方案,為它們在當地的順利拓展業務奠定基礎。
專業服務支援內企「出海」
除此之外,內地企業亦可用好香港正在不斷發展的綠色金融等服務,幫助自身實現拓展目標。譬如透過在港發售綠色債券等方式,不僅可為企業的業務拓展融資,更可為有關發展項目,提升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建立更好良好的市場形象。
上述圍繞新能源產業所形成的新機遇,不僅可以為香港專業服務產業覓得新的業務增長點,亦可為香港專業服務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最佳的實踐空間。《決定》提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助力國家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亦是響應中央最新發展戰略部署的具體實踐,貫徹識變、應變、求變的發展理念,從助力國家新興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探索出自身發展的新動能、新路向。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