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提高居民收入 增強消費意願\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 周天勇

居民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使螺旋循環收縮的居民收入,流動到居民消費支出的流量得到擴張。但需要明確的是,配套的改革是通過壓縮政府行政運轉消費用,以增加對居民消費的轉移支付,同時還要改革一系列限制居民消費的行政管制體制,保護私營企業產權,改善其投資建設創業的營商環境,並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一、最為關鍵的是提高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
從投資需求方面看,由於居民消費需求佔總需求比率低,在出口需求佔總需求比率降低時,投資需求的結構中,主要依靠國有企業、房地產和政府公共基礎設施三項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從投資流量循環到生產流量看,GDP產出的主要是裝備能源原材料、房屋樓宇及公共建築和道路港口樞紐等產品。根據東財實驗室對國民經濟循環的長期觀察,居民收入水平降低使得消費品需求不足,與房地產業較長時期的高利潤比較優勢疊加,對製造業發生了擠出。
但是,從供給與三大需求的流轉看,房地產、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供給已經飽和,而居民消費品則還有很大需求,但因居民收入水平過低,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發生了結構性的過剩;同時,消費品和出口品製造是國內外市場競爭性強的產業,主要由民營企業投資,但因製造業生產能力過剩,無法投入,甚至發生了現有民企資產的向外轉移和國內投資收縮。
因此,需求側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目標是,到2035年時與2023年相比,將居民消費支出佔GDP比例從30%逐步提高到55%。政府本身消費支出從20%左右逐步降到10%;財政向居民教育醫療住房轉移支付,從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20%。
減輕教育醫療負擔 增建保障房
二、以居民消費和民生為重點的需求側體制改革
在教育民生財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達到把6%目標繼續作為政府工作的數字性指標,進行年度分解。逐年加大財政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支出的佔比,推動教育財政投入標準體系及動態更新機制建設。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辦學條件、財政撥款、獎勵補助標準,並採取對標準的周期性調整辦法。
在醫療衞生財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將財政公共醫療支出佔GDP比例提高到5%。首先,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預防性衞生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個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關鍵,在於強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效率;而充分發揮政府預防性支出的健康效應尤為關鍵。其次,可適當提高醫療報銷比例來降低個人醫療負擔,促進社會總消費。最後,單純提高醫療保險稅率會擠出個人健康投資,進而對居民健康和福利產生不利影響。
地方財政支出中,應當加大居民住房保障支出,2035年時,其支出佔GDP比例應當提高到4%。解決現有城鎮常住流動人口的居住需要,應當加大保障房地建設規模力度。一、公共保障住房的房源主要來源為三個方面,即政府直接建房、政府補貼開發商建房和市場「過濾」出的舊房。二、公共住房的租金水平,通過立法來加以限制,確保租金在合理範圍內浮動。三、鼓勵公共住房的承租用戶在滿足一定條件後,購買自己的房屋。
居民消費體制改革方面,改革人口遷移體制,將低消費水平農村人口逐步向高消費水平的城市和省區轉移;取消繁多的居民消費支出的限購、限價、限售、限行和限停等規定。
三、降低國有投資和提升民間投資比重體制改革
國有經濟(國有非金融企業加政府公共和基礎設施)投資佔總投資比例從56%降到25%,而非國有經濟投資從44%提高到75%。對外經濟循環方面,將出口佔GDP比例逐步從18%提升到25%水平。改革「分配─支出─生產」循環的結果目標是,未來10年,將製造業生產增加值佔GDP比例從目前的平均27%再提高到33%左右。
國內投資方面的體制改革是,由於國有企業和政府投資主要領域是生產的上游產品、準公共服務類產品和公共建築類產品,需要收縮其投資規模;非國有製造企業,則主要提供競爭性的國內消費品、出口消費和裝備製成品,重點鼓勵和擴大民營經濟投資規模。因而,需要推進保護民營及港澳台外資等企業產權保護、清理各種法律法規評批報備、優化營商環境、直接間接融資向非國企傾斜、土地要素平等供給、降低製造業土地能源運輸成本、進一步降稅清費等體制改革,為重振製造業創造放鬆、放開、放活和開放的發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