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下一站,天國》\輕 羽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香港觀眾對其作品例如《海街女孩日記》、《小偷家族》尤其熟悉。由是,香港話劇團演出是枝裕和早期電影作品改編而成的舞台劇《下一站,天國》,吸引不少觀眾注意。即使如我般未曾觀賞過原著電影作品的觀眾,亦渴望欣賞舞台上的展演。

  宣傳文案顯示,《下》舞台劇的劇本由英國劇作家積克·索恩根據電影版本改編而成。由此可以想像原作的日本文化先被轉移成為英文劇本,然後再翻譯及製作成粵語話劇。當中會否存着一些細微的文化差異?如此以戲論戲更為有趣。

  《下》並非傳統敘事式戲劇。死去的人,前往天國之前需要在中轉站短暫停留,以「過渡者」的身份被另一批「引導者」帶領,並要選出一段個人認為最珍貴的回憶片段,然後才可安然出發至下一站的天國。《下》劇由五位「引導者」開展,引領數位不同年齡、性別和個性的已逝者回首前生,尋找各人得以釋懷的回憶片段。

  劇本沒有什麼大道理,更可說是老生常談。各個「過渡者」都有其本身的小故事,但劇本並不深究探索,着眼於常人都會認同的共通體驗,例如與愛侶共享一頓午餐;與母親在春日下閒話家常。我一面觀劇,一面想像全劇如果保留日本式的櫻花文化,生命就像剎那間轉瞬而逝,但同時保留着永恆的思念。話劇團的粵語版本則注重與觀眾的溝通效果,將全劇背景改為地道香港。劇中角色喜愛的歌曲有舊歌《玫瑰玫瑰我愛你》,「引導者」會以粵語流行曲《笑看風雲》作串聯。另外,角色相關的事物例如瓊華酒樓、帆船等,都與香港環境息息相關,再加上演員生動而風趣的語言質感和形體動作,全劇能夠容易迎合本地觀眾口味。然而,全劇原本對於生命的流逝,以及人際間互相尊重的態度,也在笑聲當中輕輕帶過,未曾發揮更高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