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被修飾的與被放棄的\胡一峰
按字典的解釋,「語氣」是「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語氣這東西很重要,有時決定了語言的真正含義。說話的調門音量會影響語氣,變化重音位置、語速快慢,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網絡用語中簡化為「陰陽」的陰陽怪氣,其實也是一種語氣。網絡環境下的說話變成了文字聊天,重音和語速不便表達,想調整一下語氣時,只好改變文字內容。於是,出現了「語氣轉換器」。這被網友封為「神器」的傢伙,可以為文字賦予不同的語氣,比如「更加禮貌」「更加正式」,又如「更諷刺」「較少情緒化」等。用過的網友稱讚它能提升情商。比如,「討厭你」的「更正式」版本是「我對你感到不悅」,「更加禮貌」說法是「抱歉,我不太喜歡你」。這些經過轉化的話確實更加和善,但有些文字被轉化後卻變得陰陽怪氣,如同反諷,故而有些網友又給它加上了「拱火神器」「罵架神器」的外號。
「語氣轉化器」不過是個小玩具,很少有人成天在交流中使用,就像沒有人會端着水槍去打仗。不過,借助科技手段修飾語氣本身值得深思。科技對生活的介入正在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修飾運動。從身體到思想,從容貌到語言,沒有什麼不能修飾,而且這種修飾因為嵌入時間本身,並不因延遲而露出馬腳,很難被察覺。網紅直播時,只要加上美顏、濾鏡,我們就看到了一副副「完美」的容顏。歌手演唱時,利用修音軟件實時處理,我們就聽到了一句句「完美」的歌聲。
那麼,完美的假與不完美的真,到底哪個更重要呢?在道德的意義上,答案顯而易見;在藝術的意義上,卻不好回答,因為藝術真實並非對生活真實的原樣照抄,相反,常是如郭沫若說的「失事求似」。但不管怎麼樣,藝術的「假」也需光明正大,坦然以告,如果存心以假亂真,欺世盜名,就會成為「語氣轉換器」一樣的小玩鬧,難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