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惡作劇\喬 苓
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寫其親身經歷過的各種雜事,其中有一個好玩的記述。有一天張岱邊走邊看沿途佛像,見有一佛像僧人坐在龍象上,還有四五個胡女向他獻花果,張岱認出這正是以挖掘宋代寢陵而臭名昭著的楊髡的塑像,便「椎落其首,並碎諸蠻女,置溺溲處以報之」,意思就是打掉塑像的腦袋,並把它放在人們小便的地方。
令人作嘔的腌臢小便,經常被用於惡作劇。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打賭,在一根柱子上撒尿,寫上「齊天大聖到此一遊」,作為他翻跟頭的一個「記號」。這根柱子只是如來佛的一根手指,故事產生一個歇後語「孫猴子翻跟頭──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
小時,和小夥伴經常在馬路中間行人必經之地挖一個陷阱,蓋上鬆軟的樹枝,再覆上一層土,遠遠地躲在角落看有人落入陷阱。有時做得過分一點,則還會在陷阱裏小便或者潑上一瓢糞。惡作劇一旦「得逞」,夥伴們歡樂無比。
歲月不居,童年那些滑稽好玩的惡作劇成為記憶:藏在教室門後,等同學進來時突然跳出;假裝彎腰撿筆,偷偷把同桌的鞋帶綁在桌腿上;同桌起來回答問題,悄悄把她的櫈子後撤;快要下課,將寫有「我是傻子」「我是笨蛋」的字條用膠帶輕輕黏在前桌同學的後背上,看着前桌同學帶着字條到處走。
不過,惡作劇也要把握好度。《史記》記載:「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桓公那麼懼怕水,蔡姬仍蕩舟,顯然沒掌握好度,怪不得桓公要讓她回家反省,來殺殺她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