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營造:遊走利園區脈絡 探索銅鑼灣歷史軌跡
上世紀二十年代前,銅鑼灣仍屬於最大英資洋行怡和(前渣甸洋行)的根據地,後被利園創辦人利希慎買下了渣甸山,將之開發成「利園山」,再將小山夷為平地發展地產。從「渣甸山」到「利園山」,由英資到華資,利園的滄海桑田,正好折射出戰後香江的民風及社會轉變。值利園百年誌慶,希慎興業(「希慎」)現正舉辦「百年營造:遊走利園區脈絡」社區導賞團,帶領公眾回顧利園區百年來的發展軌跡,呈現區內獨有特色,以加深市民及遊客對利園區歷史文化的了解。導賞團將帶領公眾漫步利園區,穿梭多條特色街道和唐樓群,活動直至7月31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飽含文化的利園街道
利園一帶的街道名字,都與其家族有很大關聯,希慎道取自利希慎自己的本名,而蘭芳道則是其原配妻子黃蘭芳的閨名。由故鄉廣東四邑取名的「新寧道」(台山的舊稱)、「開平道」、「恩平道」及「新會道」;紀念四邑著名學者陳白沙和梁啟超命名的「白沙道」和「啟超道」等,相當具有舊時中國街名的趣味,又與同區充滿英資色彩的波斯富街、百德新街等街道名稱相映成趣。
從白沙道走到蘭芳道,參觀者可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街道特色。昔日蘭芳道曾是眾多經典電影的拍攝場景,例如王家衛執導的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便曾於開業逾半個世紀的金雀餐廳(現為為聖安娜餅屋)取景拍攝;南北樓亦為武打巨星李小龍昔日取景的拍攝場地。
回顧「巨星搖籃」利舞臺
利舞臺原是香港一間著名劇院,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主要用作粵劇、歌劇及演唱會等表演,也會放映電影,是香港的高尚娛樂表演場地。1977年在利舞臺開唱的羅文成為了首位開演唱會的香港歌手。1981年鄧麗君在利舞臺7天連開9場演唱會,更破當年演唱會場次紀錄。1982年,梅艷芳在利舞臺摘下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從此一夜成名。1991年利舞臺拆卸,重建成利舞臺廣場。利舞臺謝幕之際,羅文及梅艷芳都曾專門於拆卸前舉行利舞臺告別演唱會。
在利園一期舉行的《百年光影︰銅鑼灣的絢麗今昔》相片展覽中,展出了各種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精選藏品,其中一批上世紀二十年代利舞臺興建工程的珍貴照片屬首次曝光。展覽的精選藏品包括:曾用於利園酒店西餐廳「陶然亭」的全套餐具、利舞臺的虎頭印、利園遊樂場開幕徵聯比賽得獎作品集、應利園山賞菊之盛會而創作的七言對聯等。相關剪報亦會展出,讓大家重溫昔日銅鑼灣地區的故事和社區的光影變遷。
場內更設有利舞臺及利園區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建築模型,供公眾近距離觀賞舊時劇院設計及利園區的舊有社區面貌。同時,參觀者也可沉浸在展覽的回憶舊聲亭中,聆聽利園酒店標誌性的廣告主題曲、各位巨星對利舞臺的告別感言,及獻給利舞臺光榮結業的一首送別曲,透過聲音踏上一趟穿越時光之旅,重返利舞臺輝煌的告別時刻。
利園區宛如香港的縮影,其中新舊交融、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成就了獨特的社區風貌,為一代代香港人創造珍貴的集體回憶。不論是初次踏足利園區,或是熱衷香港歷史文化的人士,都能從多個角度了解利園區以至銅鑼灣百年來的歷史演變、文化精粹及人文面貌,親身體驗利園區獨有的活力及個性。
導賞團漫遊路徑
旅程由希慎廣場開展,途經人氣麵包店Bakehouse,以及全港首家人文圖書館打書釘等地,探索新舊融合的社區風貌及多元色彩。轉入白沙道,參加者抬頭可看到髹上紅黑設計風格的樓宇外牆;由活化建築Bizhouse拾級而上,更可從活化天台gLEEful Rooftop俯視利園區一帶的景觀。於指定導賞團時段,參加者更有機會於懷舊港式餐廳「太平館」享用經典菜式瑞士雞翼,細聽白沙道選址與昔日利舞台的淵源。路線亦會途經區內多幢唐樓及活化建築,讓公眾有機會近距離細賞上世紀留存至今的建築特色和設計細節,包括香港第一代的住宅電梯「老爺」,以及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復古紙皮石地磚。導賞路線的最終站將帶領參觀者回到利園一期,欣賞《百年光影︰銅鑼灣的絢麗今昔》相片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