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體制機制層面改革 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土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點在於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特別是要為新質生產力的創造、生產及發展培育土壤,這就需要加快體制機制層面的改革,激發科研機構、企業以及金融體系等各方面的社會活力和創造力。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在鄭永年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手段,包括一大批有能力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一大批有能力把基礎研究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企業或機構,一個開放的金融系統。通過三者相互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在體制和政策層面作一系列改革。
在基礎研究方面,大學和科研機構等戰略科技力量是基礎研究的主體。應保障科研工作者追求科研興趣的自由空間。同時,要改革目前的科研評審制度,使之更有利於科學家選擇感興趣的方向進行研究。此外,國家還應建立開放式實驗室,避免各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重複建設,提高實驗室和設備的使用效率。
政府的產業基金應向民間資本開放
在應用技術方面,企業是應用技術轉化的主體。這個主體既可以是國有企業,也可以是民營企業,但無論是哪類企業,都應是市場或者商業化導向的。
就金融服務而言,要加快建立風投體系。一方面,要鼓勵國有資本在風投中扮演重要角色。國有資本應和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對基礎研究進行投資;和企業合作,對應用技術的轉化進行投資。政府的產業基金應該向民間資本開放,吸收、包容和引領民營資本的產業投入,實現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回報共享。另一方面,要發揮民間風投的作用,有效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科創領域。民間資本對技術轉化具有更強的敏感性和更大的靈活性,「走出去」之後也容易和當地資本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