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錨定香港轉型升級的方向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確立了國家未來發展路向,制定了清晰的規劃和時間表,堅定不移走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的道路。這對於世界經濟而言,無疑是強烈和積極的信號,也讓香港繼續有巨大的空間和條件,發揮自身「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為自身繁榮謀機遇。
《決定》不僅蘊含對決定國家發展路向的重要指導精神,亦有多項直接涉及香港發展的內容。
第一,在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方面,《決定》強調要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國家步入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傳統優勢要進一步提升
在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省與港澳特區充分發揮協同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提出,進一步為區域的一體化發展提供動能。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邁上14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台階,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根據相關機構的測算,大灣區若繼續保持現有增速,到2026年GDP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決定》不僅強調了發揮區域協調發展作用的重要性,大灣區更要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領頭羊作用。無論從過往發展的成功經驗,還是國家發展大政方針,香港社會要形成更加廣泛的共識,意識到大灣區規劃是香港下一階段發展的最重要機遇。在這一過程中,大灣區的發展不僅要擴大經濟規模,更要聚焦發展質量。香港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更要在優勢領域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用好香港在法律、金融、會計等方面專業能力,進一步為大灣區內高質量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增添動能。
第二,《決定》強調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此條內容明確反映,中央希望香港進一步發揮傳統優勢產業領域的國際化優勢。金融、航運、貿易,是近幾十年來拉動香港經濟向前發展最重要的「三駕馬車」。在科技革新迎來重大拐點,以及地緣政治錯綜複雜的現況之下,香港是否要為發展新產業而丟棄固有優勢?《決定》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香港三大中心地位不但不能削弱,還要進一步提升。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是壯大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需要圍繞國家實體經濟產業結構所發生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升級。例如金融業,便可圍繞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綠色金融、碳交易平台等新興服務;航運則可結合自身國際航運樞紐地位,將香港打造成為綠色燃料加注中心;貿易則可圍繞大灣區的跨境電商,助力企業與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加強聯繫。
匯聚人才發展新興產業
第三,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發展最離不開的便是人才,香港作為國家開放程度、國際化最高的城市,一直對國際人才有着強大的吸引力,近來特區政府的「搶人才」措施取得不俗的成效,不僅體現了香港自身所具備的競爭力,亦有不少人才是着眼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最終來港發展。
故此,隨着大灣區一體化進程,香港需要將大灣區多元的產業結構化為香港吸引人才的一大賣點。為此,香港需要更加主動落實大灣區內各項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加快落實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讓人才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大灣區範圍。另一方面,香港亦應着手圍繞大灣區範圍內的新興產業,如新能源、低空經濟、人工智能,在相關產業鏈上找準自身定位,發展相關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香港國際化的特點,為吸引相關領域的人才起到示範作用。
回望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史,香港最大的發展機遇無不源自國家改革進程。懂得靈活變通的香港人,總是能敏銳地把握其中所蘊含的發展機遇,探索出全新的發展模式,完成自身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為國家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可以說,香港的發展機遇總是在變局中把握和實現。在由治及興的轉型關鍵階段,香港需要更加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認識到國家步入新時代的發展新需要,摸清楚香港應如何調整發展方向,更主動在發展進程中尋求新契機。貫徹好這一理念,香港定能再次迎來新的自身發展良機,實現新的經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