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蘇繡 推動非遺文化
中國刺繡工藝歷史悠久,舉世聞名,其中「四大名繡」最具代表性,而江蘇的「蘇繡」更位列首位。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日前為三至六年級同學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工作坊,讓學生近距離體驗「蘇繡」這項傳統手工文化,並一同共繡一塊蘇繡團扇,將一朵朵百合花以細絲勾勒成最立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校長陳淑儀表示,活動讓同學更貼身感受到國粹的精妙,未來會舉辦更多宣揚中華文化的活動。
以針代筆,以線為顏料,運用指尖上的一針一線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自然景物,這便是有2,000多年歷史的蘇繡魅力,2006年更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次工作坊由「蘇繡皇后」盧福英大師的傳承人朱夏瑤,親自指導基礎知識和針法技巧。朱老師先向一眾同學介紹蘇繡的四大針法:平針繡、打籽繡、盤金繡、亂針繡;又將搜集多年的收藏品即場傳予同學鑑賞,親手摸摸一粒粒凸出來的打籽繡如何呈現出超級質感。
除了學習蘇繡的勾線、着色等技巧外,工作坊重頭戲當然是由老師親身指導起針刺繡。有學生笑言,「刺繡只有在電視節目見到,自己之前連針都未拎過,真係第一次『穿針引線』。」
朱老師表示,現今社會趨向一些常設藝術創作班,小朋友較少機會接觸刺繡手工藝,但其實學習刺繡有不少好處,過程中小朋友需要全情投入,專注於每一針法,不能急進,從中培養耐性和專注力;同時加強小手肌肉及眼部協調性,練習一手拿穩刺繡圈框,一手控制針線等精細的動作;在刺繡製成圖案旁邊發揮創意和藝術感,設計不同圖案作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