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加值考核助國企增強價值創造力

  香港文匯報訊 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專家分析,這意味着國有經濟的整體考核方式可能發生變化,即更加注重國有經濟的效益。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主任周麗莎解釋,隨着國企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的考核體系已難以滿足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因而國資委提出了「一企一策」的考核理念。根據企業功能定位、行業特點等不同情況,增加反映價值創造能力的針對性考核指標,指標也涵蓋企業財務績效、市場競爭力、創新能力、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

  國企考核向重長期效益轉變

  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錦表示,經濟增加值是企業為股東創造的淨價值,是為出資人創造的「真正的利潤」。對於國資央企來說,就是為國家創造「真正的利潤」。經濟增加值考核就是要引導國企增強價值創造能力,提升資本回報水平,反映了國家對國有企業考核從重表面到重內在、從重短期效益到重長期效益的轉變。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透露,中央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自主創新、開放創新;摒棄過去追求短期投資與短期收益、追求規模等落後理念。其中,國資委決定調整政策,對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和長安汽車三家汽車央企的新能源業務進行單獨考核,重在考核技術、市場佔有率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決定》稿也提出,要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同時,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