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團體建議政府善用濕地防洪功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城市規劃委員會日前通過新田科技城3張區計劃大綱草圖,並同意將圖則呈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該3張大綱圖主要為落實新田科技城(河套區除外)和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提供法定規劃框架和管制,約247公頃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被劃作發展用途,惟個別環保團體仍對規劃表示憂慮。有濕地保育團體代表昨日呼籲,有關規劃既然已通過環評及城規會程序,業界應「向前看」,重點關注三寶樹公園具體如何運作以保障濕地功能,並建議政府擬定更多細節,善用濕地的防洪功能,幫助外界釋除疑慮。

  香港地方志中心聯合中華書局昨日在香港書展舉辦「《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主題講座。該書作者之一、香港濕地保育協會創辦人劉惠寧表示,要做到保育與發展平衡並不容易,政府在其中起到平衡、協調等關鍵作用。針對新田科技城,他認為有關規劃已通過環評及城規會程序,業界應放眼未來,關注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具體運作,讓公園發揮更大的生態價值,彌補發展用地的損失,做出來的效果要比原來佔用的濕地更大。

  指濕地有助抵抗極端天氣

  劉惠寧建議政府的環評報告細節方面可再加強,包括如何保障生物多樣性,在有限的資源調配下怎樣進行積極管理等,令環保團體對方案更放心。

  他亦建議政府利用濕地本身的防洪功能,抵抗極端天氣,「濕地很大的一個功能是儲水,如何利用濕地的防洪功能,環評報告沒有太多提及。」

  他強調,香港的米埔、大帽山、大嶼山及香港島四個地區是關鍵的生物多樣性地區,應受到保育重視,建議政府制訂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例如建立補償機制、修復多功能濕地、恢復森林等,為大自然、氣候和人類提供共贏的解決方案。

  落馬洲支線保育發展雙贏

  另一作者、環保署前副署長區偉光表示,香港以往有不少保育與發展兼顧的成功案例,其中2000年代初落馬洲鐵路支線發展初期,環團與九廣鐵路就曾意見不同,最終妥協達成一致;支線落成後,附近塱原濕地的生態價值亦得以保全,也做了濕地補償措施,成功轉危為機。

  他指出,特區政府既重視濕地保育,也重視基建,兩者可以兼得。

  《香港志·自然》於去年底推出,全系列合共五卷,約140萬字,由全港67位專家學者參與編纂及擔任評審,以全景方式記錄從古至今香港地理與環境的發展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