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又見奧運\輕 羽

  香港坊間流傳俗話:「人生有幾多個十年?」人生亦能有幾多次奧運會?一般情況之下,奧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不論是參賽的運動員,抑或只是在場內或場外觀看賽事的觀眾,一生人也許未必能有很多次奧運會。因應全球疫情爆發,上屆奧運會被延至二○二一年於東京舉行,時隔三年,巴黎奧運會就要展開。站在運動員的角度,仍然是期望已久,蓄勢待發。

  小時候,我只知道在電視機前面觀看奧運比賽,從沒覺得奧運與香港人有何特別連繫。直到一九九六年,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獲得滑浪風帆金牌,不少市民才知道原來香港運動員都有機會登上奧運的頒獎台。老實說,當年我也不太清楚滑浪風帆是什麼樣的運動。事後想來,運動員怎樣將「風帆」帶回家?平時如何參與訓練?倘若天氣欠佳,甚至是狂風暴雨,運動員如何比賽?當年我對大部分運動都只是徒具觀賞興趣,對於香港運動員的背景及訓練,都是一知半解。

  然後,我逐漸留意香港運動員參與每屆奧運會的狀況。讀書時代我都打乒乓球,故此高禮澤和李靜二○○四年雅典奧運獲得男子雙打銀牌,可說是香港體壇另一次叫人興奮的成績。其後每次奧運會,香港運動員的成績都令人期待,雖然只是進賬銀牌或銅牌,但都已是難能可貴。至到上屆東京奧運,香港隊總共獲得一金兩銀三銅獎牌,叫人喜出望外。

  不過,頒獎台之下另有更多默默耕耘卻未能獲獎的運動員。游泳項目的女子泳手歐鎧淳,即將第五次參與奧運會。今屆雖未能晉身個人項目,只能參加團體接力賽,但她仍然全力以赴,與隊友並肩作戰。拳擊選手曹星如曾被譽為「神奇小子」,雖然拚盡全力參加外圍賽,但仍沒法獲得本屆奧運參賽資格。然而,運動員只要付出汗水和努力,向着目標前進,無怨無悔,那便足以達到奧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