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香港兩位朋友的文學情緣\張啟雄
我與香港的文學情緣,契機源於一個「僑」字。
一九九五年,我在五邑雅瑶鎮委任職,分管僑務工作。鎮裏事務繁雜,我幾乎無暇文學創作。於是,我給自己定下一項「額外」的任務──以文會友,結識更多熱愛文學的香港朋友。
一個炎熱的午後,一位回鄉僑胞在鎮政府匆匆辦妥事情,天色已晚,急着趕回香港,我便驅車一百多公里,送他至深圳羅湖海關。一路上,我們相談甚歡,從他的故鄉中國油畫第一人李鐵夫在香港的事跡到各自兒時的趣事,從家鄉的變化到香港的繁華,每一個話題都像一把鑰匙,打開彼此內心深處的大門。就這樣,我們成為好友。他每次回鄉,我們定會相見;我每次赴港,我們必定相聚。他帶我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講述每一個角落背後的故事。
記憶深刻的是他帶我欣賞香港夜景。那是一個華燈初上的夜晚,霓虹燈閃爍,如同璀璨的星辰墜落人間。他興奮地指着高樓林立中的會展中心,眼神中滿是自豪。他說:「你是作家,應當寫寫香港的夜景。」
我望着如夢幻般的建築,內心不禁湧起深深敬意。我最大的感觸是這座繁華的現代商業都市,絲毫未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於是,我有感而發,創作了一篇散文《香港之夜》,道出了上述的感慨。這是我創作的首篇香港題材文學作品。
我這位朋友姓文,嚴格來說我和他並非純粹的文友。因兩人之間的友情,他便格外關注家鄉的文學創作。每次見面,他都會詳細地描述家鄉新建的學校、新修的公路,侃侃而談家鄉的人和事。我很奇怪他為何知曉如此之多,他笑着告知我,是通過閱讀我每期寄給他的文學報刊文章得知的。
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詢問我主編這些報刊需要什麼幫助,我直言經費問題。他聽了二話沒說,當即掏錢支持我幾期文學雜誌辦刊經費。對於開展當地文學活動,只要我開口,他便慷慨解囊。
而我結識的另一位香港朋友,則是因文學真正結緣。他姓陳,五邑雲鄉人。我與他相識時,他已退休。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他和太太專程來找我。寒暄幾句,他便直接談及文學話題,聊到當地文學作者的創作狀況。言語中,能感受到他對文學的熾熱情感。
兩天後,他專門約請當地文友酒樓相聚,我欣然赴宴。滿滿幾桌文人,十有八九與他初次相識,但他卻一見如故,只要說出名字就能說出一二,還能具體指出在某某報刊看過其發表的文章,並能畫龍點睛地品評其中精妙之處,讓在場之人驚愕,也令我欽佩。
來來往往,我們與陳先生逐漸熟絡。他每次回鄉找我,都提及當地文學刊物出版情況,主動出資解決出版經費問題。我們共同籌劃出版了兩本當地作家作品集,其中一本由他個人出資。一位退休老人如此關心家鄉文學事業,着實令人感動。
再說我的朋友文先生。這些年,我潛心創作《李鐵夫傳》。文先生得知我尋找資料困難,便幫助我奔走搜尋。我從他寄來的大量資料中,發現許多關於李鐵夫這位鐵骨錚錚的著名油畫家的經歷和故事,還收穫一條重要線索:原來李鐵夫也是抗日期間「香港文化人士大營救」中的一員。於是,我又創作了《李鐵夫在香港的故事》,並親自錄製視頻在自媒體播放,深受讀者的歡迎。那一個個故事,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一段段珍貴的歷史。
張啟雄
中國作協會員,江門市作協主席。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的校園我的夢》《爬過沼澤》《不期而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