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24】吳思遠 沈西城追憶光影傳奇 拍好香港故事
說起香港電影,總有不少經典影像和傳奇影人故事烙印在我們心裏,第34屆香港書展正以「影視文學」為題,重點推介影視相關文學作品及書籍,亦邀請多位資深影人和作家與眾分享影視和文學的創作故事。資深電影人吳思遠與知名作家沈西城日前以「香港電影戲裏戲外傳奇」為題舉辦座談會,分享數十年電影生涯的經歷和點滴,「香港的電影業就與其他工業一樣,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當年香港電影可以去到全世界,一講起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無人不曉,所以要講好香港故事,更要拍好香港電影。」吳思遠說道。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吳思遠見證香港電影業最輝煌的時期,「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批內地電影人南下,香港有如今的繁榮與上一代的傳承是分不開的。而如今內地電影市場的繁榮,也離不開多年來兩地的交流合作,香港影人無須妄自菲薄。」他憶述當年受邀攜成龍演出的《蛇形刁手》於哥倫比亞電影展上映,「原本只放映一場,後來連放三場都爆滿,外國發行公司對我說,這部片在中南美洲票房好過《鐵金剛》!電影的影響力很強,我們要知道香港的價值何在,其實香港人個個都很聰明,從小便看過了來自全世界的優秀電影。」
香港影人助力內地影業發展
吳思遠出生於上海,14歲隨家人移居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已是著名製片人的他重回內地,參觀了北京和上海的製片廠、電影院,發現當時內地的電影製作、放映和發行模式仍較香港落後。「講出來沒人信,內地電影如今的發行規則,是我幫忙制定的。」他憶述當時受邀前往分享國際通行的發行經驗:「電影應該把所有的收入,扣除發行費用後,全部給創作人。」改革便從他與北京電影製片廠合作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開始,跨出了內地電影票房分賬的第一步。
他猶記得,自己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參觀訪問時問劇組:「你們一天拍幾個鏡頭?」劇組人員答道:「我們一天拍五六個鏡頭,那你們呢?」「我們一天拍五六十個鏡頭。」他坦言,當時香港影人去內地拍戲,其實也帶去了很多經驗,「當時內地很多人學功夫,但並不十分知道怎麼拍功夫片,我們的武術指導在內地拍戲十幾年,帶出了一批專業人才。」
而在當時,吳思遠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香港電影未來的前途一定在內地。他又指,香港影人向來愛國,「1991年華東水災,全港電影人不收分文拍了《豪門夜宴》,又舉辦義唱籌款,所得善款全部用作賑災用途。之後內地有什麼天災,香港電影界都一呼百應、籌款賑災……」他續說,「現在香港電影有困難,希望國家也會幫助我們。我情緒激動,因為我緊張,再這樣下去,香港電影就會沒有了!」
倪匡寫劇本「出貨不認人」
為了呼應書展主題,吳思遠亦細述了不少倪匡寫劇本的趣事。「倪匡寫劇本『出貨不認人』。我記得曾經找他寫過一個劇本,他其實思維很快,一個禮拜就寫完,但卻不會交稿,說寫太快就不值錢。他一手收錢一手交貨,出貨後有問題不會幫你改。」他續說,「傳說倪匡的很多劇本去到文筆很好的張徹手上,張徹都會改寫,令劇本更好。」
在旁的沈西城隨即確認真有其事:「時至今日都沒有一個編劇可以收了錢不再改劇本的,當年的《獨臂刀》張徹其實將劇本重寫了一次,倪匡告訴我,最後他的部分只剩下五個字——『獨臂刀 倪匡』。」
吳思遠多年來不僅源源不斷地為香港電影界輸送作品,亦不忘扶掖後進、提攜新人,他是徐克的伯樂,「徐克是香港其中一個極有創意和天分的導演,他拍電視劇《金刀情俠》時便極有電影感。我後來找他拍了《蝶變》,這部電影不賣座,我蝕了很多錢,但為香港電影發掘了人才。」他笑說,「我當時正在戲院附近喝咖啡,黃霑走來誇《蝶變》好,我便介紹了他和徐克認識,兩位才子的結合促成了後來膾炙人口的《男兒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