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疫後「吉舖」增 52%居民感不便

◆新民黨公布地區經濟狀況調查,近五成受訪者指疫後商場及街市人流減少。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新民黨公布地區經濟狀況調查,近五成受訪者指疫後商場及街市人流減少。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街市「吉舖」疫後趨增。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街市「吉舖」疫後趨增。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近半受訪者指疫後商場及街市人流減少。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近半受訪者指疫後商場及街市人流減少。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零售消費市場疲弱,4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14.7%,各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店舖結業情況,尤以屋邨商場及公營街市最為嚴重。新民黨昨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47%受訪市民及租戶認為疫後當區空置商舖增加,52%受訪南區居民更指因此造成不便。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南區的香港仔街市直擊,發現「吉舖」情況令人擔憂,特別是二三樓的乾貨區近五分之一攤位正在招租,顧客寥寥。有檔主反映,自街市重建後,經營情況每況愈下,高昂的租金及冷氣費令不少小商戶望而卻步,令商場品類不全,吸客能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期望商場改善管理,適當下調租金。有檔主直言,自家生意恐難支撐至年底,有意轉行做清潔。

  香港仔街市於2021年11月展開翻新工程,於去年4月底重新開張,提供142個攤檔。然而重開數月,就有26個租戶提出終止租約,香港文匯報去年曾就退租潮進行報道。時隔一年,昨日中午記者再度在該街市直擊,「吉舖」狀況並無明顯改善,整個商場只有地下的海鮮及菜檔有一定人流,樓上的乾貨、成衣、雜貨等攤位乏人問津。

  經營乾貨、醃菜的劉太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翻修前已在香港仔街市經營了逾40年,累積不少老街坊客,翻新後雖然硬件有所提升,但整體吸引力變差,商戶要捱貴租之餘,管理方卻無法提供相應服務。她說:「我們賣鹹菜需要用水,但商場的水喉總是限制供應 ,電梯整天壞,冷氣也不理想,久而久之街坊都不願來。」

  檔主憂撐唔到年底 或轉行做清潔

  成衣檔主馬太表示,該攤檔每月租金加上冷氣費合共近萬元,但因為人流稀少,人均消費亦低,利潤非常微薄,未必能撐到年底,「我每天至少要賣到逾300元才能維持成本,基本沒有利潤可言,甚至不如打工,做清潔都有每月1.6萬元穩定收入。」

  她直言舊商場舖租便宜,改衣、小手工藝品等微利店舖都能生存。由於商戶種類眾多,當區居民因應自身需要會恒常光顧,也帶旺了周遭店舖,新商場卻因租金太貴失去了這一優勢。

  鮮果檔主徐小姐認為,商場的舖位設計過於狹窄,對商品擺放又有諸多要求,不利於銷售展示,她曾向管理方反映多次都無補於事,「生果就是要一箱箱擺出來才吸引人買。去年商場重開時,附近幾個檔口都有像我一樣首次創業的年輕店主,到今年很多人都沒堅持下來。我不捨得之前的投放才繼續做,但也不知道以後能做多久。」

  衣紙檔主譚女士表示,由於商品獨特,附近較少同類商戶才有固定客源,但商場環境仍令其困擾,「很多來買衣紙的都是公公婆婆,未必懂講想要什麼,都是看貨揀選,但商場對懸掛擺放要求太嚴苛,的很多貨只能收起。」僅數十呎的舖位每月要繳付超過2,000元的冷氣費也讓譚女士不解,她直言:「屋企電費都無咁貴。」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分析,南區的香港仔街市、華富邨街市「吉舖」比率很高,尤其香港仔街市歷經約一年多的重建,原有客群的消費習慣已改變,有海鮮檔主反映生意額大跌70%。她舉例指出,房委會營運轄下的油塘大本型商場非常用心,認為房署要用相同力度營運其他街市及商場,幫助增加人流,改善空置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