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國家深化改革開放 香港的歷史機遇\陳 鋒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今天閉幕,將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標誌着國家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一系列制度性、方向性、政策性的舉措將全面推行,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力,也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對於香港來說,這是歷史性機遇,各界應深刻領會會議精神,積極做到三個結合:將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結合起來,將發揮獨特作用貢獻國家所需與提升自身競爭力結合起來,將推進香港各方面發展與惠及民生造福港人結合起來。
「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鏗鏘有力。過去四十多年來,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的關鍵詞。尤其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以莫大的勇氣,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從深處入手,破除各種限制,解放生產力,推動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十多年來,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0萬億元,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8%,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十二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展,是為了人民利益,是為了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十八大以來的改革實踐說明,只要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緊緊扭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能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推動,影響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但另一方面,「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新發展階段,改革的要求更迫切、挑戰更巨大、期望也更殷切。
例如,如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如何更好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如何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如何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實現人盡其才?如何讓外資進得來、留得住?等等。這些迫切問題如何化解,正正是今次三中全會的重點內容。
國家以更大的魄力推進改革開放,將有一系列新的更大的舉措,推動重大戰略的前進。香港雖然實行「一國兩制」,也沒有列入國家的規劃經濟當中,但國家的重大發展政策,香港有義務、有責任,更有現實需要密切關注。尤其是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政策和戰略要求,從中尋求能夠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的結合點、發力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香港未來發展如何,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國家發展。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實現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歷史性轉變。
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並作出重大部署。新征程上,國家將着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在這個關鍵時期,香港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助力。事實上,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也正是香港高速發展的歷程。「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巨大優勢,香港既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是貢獻者和受益者。如今的香港,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完全可以在構建我國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着重要功能。香港要抓住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機遇,通過貢獻國家發展所需,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尤其是創新科技發展,以及金融角色,這兩大板塊是香港可以大有可為也能大有作為的範疇,如何借助三中全會的東風,實現更大的發展,考驗香港各界。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新華全媒頭條日前發布的《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從72次中央深改委(領導小組)會議讀懂習近平的改革之道》提到,72次會議的公開報道中,「人民」和「群眾」分別出現了200多次和100多次。一件件關乎百姓的大小事,被列入會議議程,成為改革的關注點、發力點。「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香港的發展同樣如此,要在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前進過程中,真正惠及民生,真正破解深層次的問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在偉大的改革開放新時代,香港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發揮的空間也是前所未有之大,唯有抓緊機遇,才能不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