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漫話/打造理想城市\江 恆
巴黎奧運即將揭幕,除了精彩的體育比賽,近年在當地推廣的「十五分鐘城市」概念也吸引眼球,值得前去親身體驗。
該概念作為城市規模藍圖,由法國索邦大學科學家卡洛斯·莫雷諾於二○一六年創造,顧名思義,它是讓一座城市的居民在十五分鐘內,於步行或自行車程可及的範圍內,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生活需求。目前從巴黎、米蘭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很多城市正在嘗試實施這個概念。
除了促進生活上的快捷和便利,莫雷諾在《十五分鐘城市》一書中還強調此概念具有的人文意義。比如許多現代城市都是以男性為出發點設計的,意味着他們在中心區工作,家人則住在外圍的非中心區,汽車或地鐵等交通工具成為重要依賴,也產生很大的時間成本。與此同時,城市也被人為地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如行政區、金融區、工業區和商業區等等,客觀上造成人口的貧富分化。以巴黎為例,在東北部不太繁華的地區,高達百分之四十的房屋是政府出資的公營住宅,而在較富裕的西部地區,這一比例降至百分之五以下。
恰是基於上述原因,「十五分鐘城市」有助於結束城市以男性為中心的時代,並致力於打破貧富分化等多重藩籬。以住房為例,該概念提倡將公屋、居屋和私樓等混合修建在一起,使不同社會階層能夠和睦共處。從人性化考慮,把學校和兒童活動區離家庭和家長工作地點更近,將診所放置在社區便於照顧居民,以及開闢公園、運動場等來改善共用空間。
莫雷諾在「十五分鐘城市」概念中尤其強調綠地的使用,認為不僅幫助優化環境,改善生活質量,也能促進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使城市更加宜居。他在書中引述科學研究指出,綠地的最大好處是當人們看到城市環境中的綠色植被時,他們的行走速度會變慢,習慣把頭抬得更高向四處觀望,而不只是盯着地面,視覺、呼吸和心率等指標大為改善,漫步其中又怎能不讓人身心舒暢。
然而,「十五分鐘城市」在英國卻是個爭議性的話題,遭到很多人反對,當中有不同利益訴求的團體。比如質疑政府利用城市規劃剝奪人們出行自由的陰謀論團體;不滿政府以環保為由限制排放的汽車游說團體;擔心建造混合住宅導致低收入者湧入富人區的團體等等。在種種反對聲音下,牛津郡打造「十五分鐘步行生活圈」的計劃,因當地居民抗議而被迫中止,就連倫敦市中心最繁忙的購物區牛津街步行化的嘗試也以失敗告終。以至於有英國媒體將英國與法國作對比,指一海之隔的法國在推動「十五分鐘城市」時並無太多阻力,今天沿着巴黎塞納河岸漫步,那些新建的小型公園和戶外酒吧的所在地,很難想像以前是一條交通擁擠的高速公路,這與牛津郡所遇到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
有英國科學雜誌指出,這與英國人習慣生活在舒適圈有關,他們忘記英國的城市也是隨着時代而不斷演變和完善。比如十八世紀時,隨着工業革命到來,英國城市急速擴張,人們不斷湧入倫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也帶來混亂和無序。典型例子是當時城市布滿縱橫交織的狹窄街巷,人和馬車的急劇增加造成嚴重交通擁堵。據史料記載,在一七四九年,一起發生在倫敦橋上的交通堵塞困住了數百人,在將近三小時後才重新疏通。到了十八世紀末,隨着大片區域的老舊房屋被逐步拆除以及修建新的馬路,人們出行不便和交通擁堵等問題才得到緩解。
如同英國歷史學家本·威爾森在《城市六千年史》書中所說,城市這東西又吵、又擠、又混亂,卻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即使到了今天,城市發展日趨完善,人類仍未停止打造理想城市的步伐。作家理查·桑內特在《城市不服從》一書中也強調,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從法國建築師柯比意提出的垂直式反烏托邦實驗,將一大片具有歷史意義的巴黎中心地帶,改造成外觀統一的建築,而每一座建築的用途都經協調指定,再到美國學者珍·雅各倡導的理念完全相反的開放式都市願景,乃至如今莫雷諾提出的「十五分鐘城市」概念,無不是大師們在為理想城市不斷進行探索。
究竟什麼才是理想城市?暢銷書作家托馬斯·科斯蒂根在《黑客地球:地球工程讓我們重新想像未來》一書中指出,理想城市必須要引領大自然的重生之路,使人類更加適應氣候變化的時間跨度不斷縮短。但就像當初難以想像智能手機的出現,我們能想像出真正理想城市的圖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