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福建行之10/文明包容互鑒  港生找到「熟悉味道」

  圖:7月7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的香港傳媒學子們參觀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合影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詹藝攝
  圖:7月7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的香港傳媒學子們參觀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合影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詹藝攝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揭示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

  八百多年前,一代大儒朱熹為泉州寫下「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聖人」的字句;中世紀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泉州為「東方第一大港」……7月7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的香港傳媒學子們走進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俯仰之間,千年古城對外通商貿易的歷史印記隨處可見,多國人士、多種宗教和諧共存的文化聯通古今。這種多族群、多文化交融,對於來自中西文化薈萃之地的港生來說,何其熟悉。

  泉州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更成為了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它見證着中國一路走來都在推動建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化格局,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佳歷史證明。\大公報實習記者 周世駿、馮一笑、盛宇晨泉州報道

  踏入海交館一樓西側展廳,一幅眾多東西方商船日夜往來的繁華圖景呈現在學子眼前,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走在古代刺桐(古代泉州別稱)港,親眼見證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海外交往的悠久歷史。

  中外商船滿載進口商品抵達刺桐港,是怎樣一幅場景?在館內,一組名為「迎蕃貨」的人物雕塑生動再現了當時畫面。「台上的美女正在跳舞,她旁邊放着進口象牙,這是不是早期的直播帶貨?」有港生驚喜於自己的發現。

  族群融合 不同膚色和諧共處

  也有港生感慨道:「這裏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圖片,重現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蘊藏着千年來多種文明包容互鑒的恆久力量。」

  「泉州之於海上絲綢之路,猶如敦煌之於陸上絲綢之路,敘述着人類美好交往的歷史。」解說員介紹說,這座被刺桐樹掩映的城市,曾接納了來自東南亞、波斯、阿拉伯、印度、錫蘭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使者、商販,不同膚色、信仰和語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內和諧共處。「香港也是中西交匯,華洋雜處,新舊共存。」香港學子在這裏找到了「熟悉的味道」。

  在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內,一座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墓碑引起了學子的注意,碑面雕刻着一名男性四翼天使,身穿寬袖袍,披着雲肩,端坐在雲端。據說,當時不只有歐洲信徒,還有蒙古人信仰基督教,因此這石碑形象是匯聚各地信徒對神像的想法而成,可謂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作品。

  像這樣宋元時期外國僑民在泉州經商、傳教及其後代遺留下來的石刻不計其數,是多國人士、多種宗教在泉州和諧共存的有力史證。如今,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仍吸引許多遊客和學者前來考察和朝聖,成為了研究古代宗教融合發展的重要現場。

  申遺成功 傳承絲路文明火種

  2021年,由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提供了一個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範式,繪就了古刺桐城「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文明盛景,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歷史的借鑒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