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有情之回訪系列】破爛王為流浪者尋親 八年再助2000人
志願者隊伍百倍增 科技護航照亮歸途
因感恩於多次受助,又經常和流浪漢打交道,在廣州做廢品回收生意的安徽人尚丙輝,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一做就是數十年。8年前,香港文匯報以《破爛王做慈善 救助數百弱孤殘》為題,講述了尚丙輝助流浪者尋親的故事。時隔多年再次見到尚丙輝,依然是熟悉的場景:在廣州荔灣老城區一座高架橋下,他正領着江西南康的申華英大姐,找到失散34年的哥哥申昌祿。兄妹淚目重逢,握着尚丙輝的手,道不盡「感謝」。一切都沒變,一切又已大變。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尚丙輝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從當初的百餘人壯大到一萬餘人,救助網絡織得更密更廣;二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力量,團隊的救助效率空前提升, 「人海戰術」成為過去式。◆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如果沒有被尚丙輝發現,今年76歲的申昌祿很可能繼續流浪於廣州的街頭巷尾,每晚蜷縮於某座天橋底下的一角,潦草度過餘生。
善舉獲「業界」肯定 流浪漢道出30年秘密
6月初,尚丙輝在荔灣區人民北路高架橋下巡查時,發現正在為午飯發愁的申昌祿。在接受送來的飯盒時,他一眼就認出了尚丙輝,連稱「久仰大名」。話茬打開,申昌祿30多年來第一次對陌生人道出自己的身世,並拿出藏了多年的舊身份證。之前,他一直對人謊稱自己是韶關人,因為不願去其他城市棲身,更不願家人見到他潦倒的樣子。
申昌祿曾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南下韶關的「上山下鄉」知青,改革開放後,一心想在廣東幹出一番事業,但無論是販賣玉器還是賣藥材,都以失敗告終。老家的兄弟姐妹,要麼走上了仕途,要麼做起了生意。覺得無臉見人,加上與母親關係緊張,1990年起,他徹底和家人失去聯繫。
徵得同意後,尚丙輝在公益平台編發了一條申昌祿的信息,轉發給江西贛州的志願者。消息很快傳到贛州南康區唐江鎮,村民在族譜上找到了他的名字。申昌祿的妹妹申華英早年落戶廣州,很快見到了34年未謀面的哥哥。
「我們兄弟姐一直惦記着他,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心裏總不得安生。這次真的找到了,太感謝你們了!」申華英拉着哥哥的手,不住地向尚丙輝和前來協助辦理手續的越秀區民政局救助隊工作人員表達感謝。
申昌祿說,和家人團聚非常開心,接下來會好好過日子,安度晚年。
祖籍鑒定人臉識別 尋親插上科技翅膀
過去8年,尚丙輝團隊幫助2,000多名流浪者找到了家人,超過2016年以前20多年的總和。當中很多是像申昌祿這樣的失聯人員,甚至還有港台同胞和外國人。
尋親的效率和數量大增,與借助科技手段不無關係。安徽人黃某30多年前在一場大洪水中被沖走,大腦失憶,流浪到了廣州。新冠疫情期間,通過祖籍鑒定法,尚丙輝聯合公安部門成功幫他找到了家人。
2020年起,公安部在全國開展查找被拐失蹤兒童的「團圓行動」,各地配備「團圓警官」。尚丙輝團隊與當地「團圓警官」聯動,把祖籍鑒定法引到了救助流浪人員。
「男性查Y染色體,女性查X染色體和線粒體,能夠溯源至五代人以內。只要親屬採過血並錄入公安尋親系統,在獲授權警官的協助下,我們通過簡單採血,能很快鎖定親人。」尚丙輝說,這個方法在聾啞流浪者身上尤其管用,已通過這種方式幫助10多人找到家人。
近年來,AI技術大量應用,各級政府、慈善機構也搭建了各類公益平台。其中,廣東民生服務小程序「粵省事」,鏈接了全省救助管理系統,向公益團體乃至全社會開放人臉識別自助尋親服務。
「有一個流浪漢,誰搭話他就罵誰。我就拍了一張他的照片,上傳到『粵省事』尋親平台。很快就有了他去過的救助站等信息,為我們後續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尚丙輝說,他不懂這些技術,覺得很神奇。
又如,服務於鄉村振興的「億個村」平台,可一鍵查詢到某個自然村的詳細信息,透過流浪者提供的簡單信息便可鎖定尋親目的地。
八年吸納萬名志願者 救助網絡更強大
另一個變化則是團隊的壯大。目前,通過廣東「i志願」註冊的「尚丙輝志願服務總隊」,會員志願者已經超過4,300人。由尚丙輝團隊運營的「天河公園北門驛站」,鏈接了6,700多名志願者。只要發布某個求助信息,可以快速聯動這一萬餘名志願者。在申昌祿這個個案中,志願者帶動點擊量超過4萬。
如今,官方、民間的救助渠道、救助機構和公益平台越來越多,政府的兜底救濟機制也越來越完善,再加上科技尋親的輔助,在廣州的流浪人員,從高峰時期的數千人,已降至三四百人。尚丙輝說,這些流浪者有各自的境遇和故事,團隊希望充當黏合劑和催化劑,彌合他們與社會、家人之間的認知偏差、情感偏差,幫他們找到合適的歸宿。